周四我如约参加了《教育信息化2.0素养提升》课程。
一.、学习过程中的思考。
看到预告时已经有点蒙圈。项目式学习?虽然经常听到周围家人和朋友说自己最近在做着什么项目,没想到在教育教学当中会出现“项目”这一词。
整个课程伴随着我家二宝的困觉哭闹中完成的。听着,哄着,思考着……周五在工作间隙听了有三遍之多。还是有些困惑。
1.在目前课程满满中,怎样拿出一块时间来做项目式学习?
2.项目式学习本身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提出本身需要些深度和广度,不然提出项目式学习就变成形式化了。)
其实还有其他的困惑。那些不是非常重要,也就先提出这两个问题。
参加工作20年来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改革就有几次。印象最深的是开放式教学。最后也是学形不入骨,而夭折了。项目式学习……
以上是学习过程中的顾虑与思考,下面是我的学习笔记。
二、学习笔记
1.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整合有相似的地方。
都是需要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衔接,不能独立而存。
2.玻璃鱼缸讨论法-苏格拉底。(查了下资料,在这里不再复述。)
3.课例中的妙语:“触摸得到”,“看得到”
都很好。当然,我还需要些时间去理解和融合这些观点。
三、完成作业
测量单位的整理
项目启动:整理小学阶段数学(上册)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测量单位
框架构建:1.到各年级同学那里借阅数学教材。(希望学生与陌生人的沟通中积累交流经验。)
2.通过查看1~6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获取信息。(因人而异,或多或少,或浅或深)
3.通过分享信息方式,完善信息。(学案中有最低标准,无上限)
4.数学工作室:归类整理(可浅,可深)
项目执行:1.查看1~6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教师举例:从目录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记录到学案当中,省时省力。然后翻阅该页内容,获取更多信息。)
2.分组配对交流。(判断获取到的信息是否有效,并提出问题完成学案。)
3.班级展示练习(小班额,才6人。)展示方式:可图,文,表格,思维导图等自选
成果展示:向数学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