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喜欢阿菊的性格。在我看来,她缺乏女性应有的温柔善良,但又没有女强人那样的坚毅果敢,不愿面对自己读书不多,见识短浅,也就不愿意在这方面加以学习修练,让自己也能像有些农村妇女一样,虽然读书不多,却是明事理,知轻重,对农村的人情世故,待人接物处理得入情入理,不说八面玲珑至少也是挑不出大毛病,即便有时候你能感受到她们未必很真诚,但是你能够理解这就是人情世故。
而阿菊也想表现出她懂得人情世故的一面,但总给人一种捉襟见肘的尴尬,心想还不如直接一点都不懂还好一些。比如,在外地生活的大姑回娘家,给家里和老人都分别买了礼物,平时她的两个儿子也没少得到大姑的关照。按理,大姑回娘家看望父母,买礼物很正常,作为弟媳,回不回馈礼物都正常,人家也不会计较。可她要表现出热情的样子说:“姐,你捉一只鸡回去好吗?只是鸡小了一点。”带着敷衍的征求意见的语气。大姑只好说:“不要不要,这活鸡我拿回去没法处理。”如果她真心要给,那可以说,我去捉来给你杀好收拾干净,或者直接杀只鸡招待大姑不就行了,我相信大姑不仅不会拒绝,还会深深感动于弟媳的热情。
还比如,阿菊的丈夫是一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工,有时候为了揽活干,少不得要有一些应酬。一次,请了工地上的几个工头到家杀鹅做饭吃,大家吃喝完毕都很高兴,相约打一会儿麻将。玩得高兴,阿菊还替下丈夫打了一阵,结果手气不好,老是输,心里十分不爽,又换丈夫打扰,还是输,就不高兴,垮着脸数落丈夫的各种不是,弄得大家很尴尬,只好提前结束了玩耍。事后,丈夫很生气,说本来大家吃饭喝酒都挺愉快,饭后娱乐一下这个饭局就完美结束了,结果被她一闹,前功尽弃。
去年收完庄稼后,阿菊的丈夫跟人到外省打工去了,阿菊在家把大部分粮食都卖了,只留下自家的口粮,关键是卖粮的钱她自己全攒起来,她每月打工收入大约三千,还让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月给她一千,小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全部由丈夫负责。
好多人猜她这样一毛不拔地攒钱至少也攒了二十万了,到底为什么?
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我得知她和丈夫闹过几次离婚,有一次都到民政所办完手续了,只是正好碰到在乡政府工作的堂哥,堂哥批评劝解了一番,又带着他们去撤消了离婚申请。由此我想,阿菊也许从来就没有真正做好过过日子的准备和努力,也许她也没有能力做到,但是她能感受到大家对她的不认可,她就只好随时做好离婚的准备。至于离婚后怎么办,她可能也无法可想,因此只能想方设法攒钱,万一哪天真的离了,唯一靠得住的只有钱。
所以从这一点看,阿菊并不傻。但正因为这种不傻又不聪明的人才会患得患失,一辈子活在不安全感中。
其实我们也攒钱,放大了跟阿菊的思维模式并无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