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一口气看完,感觉特别的爽。但是过后,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更多的是,那爽过之后短暂的兴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着书中讲的一步步践行。
就像阅读老师的专栏一样,如果把这个专栏合成一本书,一天就读完了。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专栏我跟着学习快一年了,学到到现,我也并没有觉得容易,仍然有很多困惑。而所谓快感(爽),并不能带来改变。
在我的脑海中,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买回来一本书,一天看一点儿,然后思考行动之后再看,就这样直至把书给看完。更多的是一次性看完,就给扔那了,或者过段时间再看一遍。于是,这本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这种看过后的知道,显得毫无意义。
跟着老师学习快一年了,我才明白“书”可以这样缓慢地操作着去读。其实这个道理,我早就应该懂得的。甚至可以说,这应该融入我骨子里面。我们从小到大的上学,不都是一学期学一本书吗?可是在现实中,我却变的这么没有耐心,也忽略了学习的目的“成长”
其实,所谓的成长,就是想到之后做到。这里有一个成长路线:想到(知道)——学到——做到。
如果,想到之后不会的话,那么就去学,学了之后再做到。很多人的悲剧,都是知道了,也学到了,就是最后没有做到。这就是少了“过程”,也就是最重要的——践行。(我们没有按着书中写的一步一步去操作,而是“心急火燎”的把书给看完。)
没有经过“实践”的知识,最后变得毫无价值,就像一本书看完了,生活没有得到任何给变。如果你要说,认知发生了改变,开阔的视野。那我只能说这个改变毫无意义。(后面会分析到原因)
于是,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知识无用”,因为学习这么多年,并没有在经济上获得很大的改变,这也是很多人看到的一幕。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身边就有亲戚就告诉我,读书没有用,上学没有用。浪费时间,浪费钱,还不如去打工攒点钱……
问题出在那?知识真的没有用吗?
举几个知识变现的例子:
读到学位拿到了高薪
种地会使用现代化工具
家族传下来的秘方,你会别人不会
哥伦布找女皇融到资
其实,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用知识的人的“操作系统”出现了问题。
拿“正确”来说,如果你认为的正确,大家都认为正确,那这个正确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正确”,而大部分人不认为“正确”。这个时候你的“特立独行且正确”才会产生价值。
“认知”也是这样,一本书快速看过,大家的感受差不多,你觉得认识发生了改变,增长了见识,大家也都这样。所以这个“认知”的改变,就没有价值。而真正产生价值的是与别人所产生的“认知差异”。
然而,“认知差异”也分为两种情况:
1、认知对和错的差异
2、认知高、低,深、浅的差异
小结一下:知识变现,从古至今都存在,所谓的“知识无用论”,是来自“操作系统”的混乱,然而,单纯的知识并不能产生价值,就像“正确”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真正变现的是对知识的“认知差异”。
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不同认知的人来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举例:对下面概念的认知不同,所产生的差距。
法定节假日——休息与学习
时间管理——管理与朋友
创业——赚钱和成长、成长率
我们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笑来老师也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可以大到猴子和人之间的差距。这背后起决定因素的就是“认知差异”。
我想每个人都说过这样的话,“这个你才知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其实所谓的知道(即认知),本身事实上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升级过后的认知”或者“经过多次升级过后的认知”。
在此,我产生了一个小改变,以后,尽量不对别人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个你才知道”这样的话,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总结:既然“升级认知”这么重要,那么升级认知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
答案:行动中的思考
人们总是说:“听”了多大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根源就在于,你只是“听”而不是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产生的思考,才是高质量的,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没事想一想,老师教的这些道理,我有没有践行……
最后用老师的推到逻辑做个结尾: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