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怕过年,过完年,岁月的年轮又走了一圈,人又老了一岁。可小时候的我可是最喜欢过年,过年的诱惑实在太多了。
从腊月农历二十三 ,年味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节。在这天,杀鸡杀鸭送灶王爷,让灶王爷在来年里保佑生活富有。这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有肉打牙祭的开始。
腊月二十四,扫屋子。即使平时多忙,这天也忙里偷闲把家里屋里屋外打扫干干净净,也意味着把晦气扫去,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能帮上忙的我摘来一大捆龙眼叶,把其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帮母亲扫屋里的蜘蛛网、灰尘、落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大人忙着做粽子。粽子有大有小。大的四五斤,小的两,半两都有,随意包。粽子的馅很讲究,腌制好芫荽的猪肉是必不可少,还有碾成半的绿豆,炒熟了碾碎的花生和芝麻,放多少种根据个人的喜好。
我一般喜欢吃放猪肉和绿豆的馅。每当母亲把粽子煮熟了,我马上拎着烫手的粽子往外面跑,找小伙们玩去了。
粽子还可以煎和烤着吃。大粽子一般是切成一片一片用锅来煎,煎至金黄最好吃。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是准备年货的时间。这几天,是集市最热闹的时刻,春节期间所需要的东西,都准备齐全。买春联,买鞭炮,买茶果,买年画……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除夕这天,就是忙于准备年夜饭。杀鸡宰鸭,做各种美味佳肴。鸡肉鸭肉是主菜。一般鸡煮熟了之后,要拿去土地公公那里上香,然后再在祖宗上香一次。丰盛的年夜饭是我们小孩子所期待的。
不管是在哪工作的亲人,这天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与家人聊聊天,喝喝酒,喝喝茶,叙叙旧……暖暖的亲情,温馨的年夜饭。
吃饱喝足之后,就等着看春晚了。即使当时是一台黑白电视机,但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着电视 ,也是一种幸福。
大年初一,穿新衣裳,喜气洋洋,出门见面道一声祝福“恭喜发财”。小孩子最开心地莫过于领红包了。每过完一个春节,我都要把红包得来的钱一一数好,放在一个用布缝制的钱包里,然后放在箱子里最隐蔽的地方。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贴春联、贴剪纸、贴红纸。用红纸剪成各种形状不同的花,贴在家里大大小小的农具和果树上,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大年初一的赶庙会也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大家都去庙里烧香拜佛,许个美好的愿望。
舞狮子,舞鹿闹新春,在我们这里是过年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舞鹿的一般是放假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利用放假的时间白天舞鹿赚点零用钱。
舞狮子的则是晚上的时间。大都是成年人,有时候也有一两个少年。这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打鼓、敲锣、舞狮、收钱、拿马灯一般都有固定的人员。打鼓、敲锣、舞狮是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得有真本事才行。
从初一到十五的时间都是可以舞狮子和舞鹿。最受人们青睐还是舞狮子。一个舞狮子团队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舞一两个村子。
每次有发舞狮子的帖子,人们都翘首以待晚上的到来。暮色降临,舞狮子团队来了,一听到敲锣打鼓声,小孩子们欢呼跃雀。舞狮开始了,灯火通明。狮子头上眨巴眨巴的眼睛配上一身多彩的狮子服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跳跃着,旁边挤满观看的人,每到精彩处,围观的人们不时地发出阵阵喝彩声。一个狮子团队的到来,人们从头挨家挨户跟到尾观看,还意犹未尽。
过年,离不了吃的。吃的,要吃得有特色。沙糕,是我们这里的特有小吃,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得吃。沙糕不仅香,而且味美,老少都喜欢。糕”跟“高”同音,做沙糕,吃沙糕,寓意着步步高升。所以人们把沙糕作为年中送礼的佳品,上思沙糕也因此出名。
过年中纯属小孩子玩的就是放鞭炮了。记忆中大人们买给的是“红光”品牌的鞭炮,是广西的合浦县廉州生产。这个品牌的鞭炮炮身压得实,放的时候声音特响特亮。
父亲买给我们的一般是100头的鞭炮,有时候考试成绩好的又加得一盒100头鞭炮的待遇。
放鞭炮,我们都能玩出不同的花样。把成排的鞭炮拆出来,单个拿来放。点燃引线,丢到水里发出“砰”一声低沉的声音;有时把鞭炮立起来,点完之后是清脆的响声“啪”;调皮一点的孩子,把“大地雷公”(一种大的鞭炮,引爆力很强)插在牛粪上,点引线之后猛的跑,但衣服和脸还是被飞出来的牛粪溅了一身,引得围观的同伴捧腹大笑。
岁月的流逝让我忘记了很多事,但有吃、有玩、有快乐,儿时的过年最美好时光,却一直留在我心里,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