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物有多种看法,说它是美是丑是一种看法;说它是真是假也是一种看法;说它是善是恶也是一种看法。所以,对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以看出来的现象也有很多种。
一棵古松,无论你还是我或是其他人,所有人都说它是棵松。但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年幼人心境看,我以中年人心境看,他以老年人心境看,这些不同的情境和环境都能让我们所看到的古松面目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设我是科学家,而你是名木材商人,还有一人是艺术家,我们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都“知觉”到这是一棵古松,但每人的“知觉”又各自不同。
你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看到松树想的是这棵木材可以做什么用值多少钱。我也脱离不了科学家的心习,
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与佛法所说的“相由心生”道理大致相同。
对于客观存在的松木,尚且人人知觉不一,更何况那些原本就主观性极强的“意见”。
所以,如若人处在必须表达意见之境况,表达完了就行,不要纠结于别人是否和你一致,更不要尝试去说服他人认可你。
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