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原生家庭这个词肯定很熟悉了吧。
连最近找我哭哭啼啼倾诉了两个小时情感经历的小姑娘,都学会了在描述完自己的狗血事件之后,主动回顾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模式,抨击父母没有为自己做好榜样,痛陈自己的童年创伤,试图让我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联系……
提到原生家庭,我们往往会带着一种寻找问题、挖出病根的思路。可不是嘛,假如一个人当下顺风顺水,得意还来不及呢,哪顾得上思考心理问题呢?只有开始隐隐约约觉得哪儿不对劲的时候,才会想要问问我是不是心理有病,也才会看到这许多关于心理问题和原生家庭的论述,也才会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啊。
但是,让我们运用一下简单的逻辑思考:如果自己不好的方面都是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那自己好的方面也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呀。
有些人会说,才没有,那些都是由于我自己后天的努力。那么,如果你自己可以努力变好,为什么你还会认为那些家庭带来的缺陷是根深蒂固不能改变的呢?
我自己也常常会明着暗着抱怨为什么父母不能再优秀一点再懂我一点,如果论起“创伤”,家庭带给我的“创伤”我也能一停不停讲几天几夜。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所有我自己最珍视的好品质,无一例外,也都是家庭带给我的。
少年时,我曾亲眼目睹父亲事业陷入低谷、全家慌乱一团、我甚至因此在学校受到语言攻击,然而父亲绝不屈服没有放弃,终于柳暗花明,从那时起父亲便成为了我的精神榜样。坚强、勇敢、永远知道前方还有希望,这成为了我对自己一贯的自我要求。
母亲待人宽厚真诚,不会掩饰伪装,希望周围人都能够开心。我自己性格里真诚、平和、容易相处的那一部分便是来源于此。母亲教育我时我往往会嫌她唠叨,但有一句她常说的话我却颇为认同:女孩子要独立。对于这句话,其实我跟她是有不同的理解的,但如果没有母亲的教导,就不会有我对于独立最初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我现在对于女性话题越来越深入地去了解。
我的父母在家中不善言谈,不会用语言表达对我的关心喜爱,这也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然而如果我提出什么要求的话,他们都是尽量满足做到,用行为给我创造出一个较为宽松的可以自己说了算自己发展的空间。因此,我最看重的人性之一:对世界保持好奇的赤子之心,永远用童真有趣的眼睛看世界,在我身上得以保留了一点。
甚至可以这么想,即使是我最讨厌他们、最不像他们的那些部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后悔,体会到了他们被自己性格所限制的无奈,所以我才会信誓旦旦绝不会活成他们这个样子。
不是所有不如意的事件都可以叫做“创伤”,也不是所有让我们哭泣的事情都叫做“阴影”,很多时候过去发生的事情只能算是“影响”,影响可以是朝向各个方向的,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
从出生离开母体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方面永远无法摆脱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与塑造,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时拥有了自己活动的能力,眼耳鼻口双手双脚都长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做主,自己可以选择。此时此刻的样子,是我们过去选择的积累。
谁又能完美无缺呢?哪个家庭又能每时每刻幸福快乐呢?心理咨询师去了解来访者的原生家庭,不是为了归罪给谁,只是为了更好的去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明白来访者行为的意义。我们自己去回顾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最好秉持这样的态度。
很多时候我们翻旧账,其实是在表达“如果当时不这样,现在就会更好一点”的遗憾之情,也是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足。但仔细想想,虽然用我们现在的能力与眼光看过去,那时是多么幼稚、可笑、糟糕,但是以我们当时的状况与能力,真的很有可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至少那时我们没有让情况变得更糟啊。如今我们会遗憾,恰恰意味着我们已经成长了。
看吧,我们是有能力让自己更好的啊。我们已经做到了,以后我们更能够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