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给孩子什么,更优越的生活条件还是更多的陪伴?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这一直是一个两难问题。
很多父母在外拼命赚钱,为了攒够孩子的奶粉、学费,为了满足自己偶尔的小资生活。慢慢地,生意做大了,钱也多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与孩子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你以为你的辛苦奔波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孩子非但不体谅你,还跟你作对。是的,你觉得委屈、心寒。可是,家长们,你们可曾想过——你不快乐,孩子也不快乐。
我认识一个孩子,今年15岁。我刚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训练营。我觉得他是个很特别的孩子,总是昂着下巴,懒散地、不紧不慢地走路;不怎么喜欢上课,经常找些小借口离开教室,开会小差;一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好像什么都拥有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能留下。我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孤独,不知道这算不算同类人之间的共鸣。经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阳光的孩子,心地单纯、善良,有礼貌,也很仗义。本该是青春洋溢的年华,他却有种与同龄人不相符的成熟。我不知道,是谁把他的笑容偷走了。
关于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感恩课上。孩子们围坐在点满蜡烛的桌子旁读父母写给他们的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抱着书信痛哭流涕。他没有。我站起身,走近他。他回过头来看着我说:“老师,您知道吗?这封信是我自己在网上下的。”他说了好几遍,还是那副无所谓的表情。可是,我看到了难堪。而更多的,是失望和心痛。
后来,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一些他的家庭情况。这个孩子今年上初三,家境算是很富裕的那种。父母都是高学历知识分子,自己开公司。妈妈经常加班,爸爸长居国外,很少回来。从小到大,他都是跟管家一起生活,上学、放学由自己的司机接送。他还有一个弟弟,跟爸爸一起住在国外,平常只能在网络上见面。不得不承认,这个家庭对于他来说是缥缈的、抓不住的。他没办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他便带上了那个“无所谓”的面具。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他相似的孩子。他也可能是万千不幸当中最幸运的一个。父母在外拼命赚钱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我理解,也赞同。但是,物质条件只是孩子们通往未来幸福道路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父母的陪伴给孩子们带来的健康和快乐,金钱永远也给予不了。
所以,万万不可舍本逐末。
父母以为他早已习惯了无暇陪伴,以为他懂事、听话,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需要操心。其实,他也许正在用沉默来诠释他的反抗和叛逆。即使你们纵容他的早恋、丰盈他的物质生活、给他自由选择喜好的权力,也抵不过一次及时的陪伴给予他的精神快乐。如果父母还不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放任他带着一颗贫瘠的心步入社会,后果将是始料不及的。
身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希望能够以身作则。
我想以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会选择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至少到孩子三岁以后。
我会每天花足够的时间陪伴他,看他成长。
我会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支持他做他喜欢的事。
我会把他当作与我同样的平等的成人看待,尊重他,理解他,尽全力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会以身作则,让他明白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真诚。
他会是独立的,有安全感的,乐观的,热爱生活的。
不管以后我在不在他身边,他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他不会觉得孤独,因为他知道,爱,就在那里。
杨楠
贵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青少年性/性别心理咨询和成人情感咨询。
一个正直、诚实、乐于助人的咨询师,喜欢交朋友。热爱心理学,喜欢音乐、舞蹈,感受力强。18岁开始接触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把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当作其毕生的理想。从2014年10月起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都在不断完善自我、积累着实现人生理想的宝贵经验。帮助身边很多人咨询过情感问题。看着我的努力真的可以帮助到他们,喜悦欣慰之余,更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陌生的朋友,让他们体会到心理学的美好与强大,愿生命勇敢、仁慈、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