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西心理2018年的第18篇文章。
前几天,在和不同年龄段的人闲谈中,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呢,还是感觉自己只是一半,需要寻找到另一半才能让自己变得完整?
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伙伴A说我觉得我只是一半,所以在茫茫人海中一直在寻找着我的另一半,以期最后可以让自己变得完整;
伙伴B说我觉得我是介于两者之间,应该自己是0.7,需要外在的0.3来让自己变的更完整;
伙伴C说我本是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我在不断的成长和学习,变成一个完整而圆润的人;
你的答案是什么?欢迎你的留言。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是一个有关很深刻的议题。很多人前来做心理咨询大都是因为因为关系出了问题。关系其实包括你和自己的关系、你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你和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终究在追寻一件事,寻找归属感,亦或是和他人(和自己)深深地连结。
那么这个连结又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又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是那个重要他人对你的理解、支持、接纳、包容、不评判、关心、看重……
这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小于等于0.5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基本上是建立在外在的评价体系上,我们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只要满足了别人的需要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当活了大半辈子,牟然回头,才发现自己只有一个空虚的驱壳,内在的灵魂是干瘪的。这也是关系出现问题时,立即陷入抑郁、无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大于0.5的时候,我们更多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自己有一个深深的连结,即使当我们的关系出现问题,也不至于感到毫无价值,而是会重新审视这段关系是否是适合自己,反思期待与他人深深地连结是否合理?
我在想人这一生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然后转而转向自己,活出自己的生活来。中间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经历过被折磨、痛苦和期待落空后的一种顿悟,也许就是化蛹为蝶般的重生。正如卡尔荣格所言: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此刻的你会认为,和他人的连结固然重要,但是你要相信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你需要被他人看重、接纳、理解等等的渴望转回到自己的内心,把自己当成一个那个重要的客体,来陪伴自己、爱护自己,这个时候看似是孤独的,但也会享受这种孤独。
写到此时,也解了我心中的一个困惑:ACT、客体关系、荣格的心理分析三者如何运用才更有效、才能真正帮到你我,除了看见问题的核心关键,看见动力、看见历程,同时又看见那深藏在你内心的资源和力量,进而带着勇气与慈悲去爱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