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穗飘香,这通常是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时候。前几天跟老家的母亲通电话,问及乡下亲戚的稻谷收完了吗?母亲欢欣地回答,收完了,表哥今年又送了一大袋新米来!母亲补充说,表哥今年种的田比往年多。但今年他们多数都是用机器收割,只有不太适合用机器的小块田,才使用传统的方式(人力)用镰刀收割。
记得以前的秋收农忙季节,哥哥一家都会自觉地到乡村帮亲戚收割稻谷。一天忙下来,众人无不腰酸背痛。因为割稻子得手持镰刀,弯着腰去劳作。什么?用机械化收获粮食?那似乎是大平原上才能看到的情景。非常羡慕。怎奈西南山区的坝子小,稻田也以小块居多。农业生产几乎全靠人力,劳动强度大。(这样的背景下,山村的女孩纷纷外嫁,留下来的汉子也就娶妻难了。这是题外话。)
农家秋收时,最盼天晴。好在今年进入九月下旬以来,确定收稻谷那几天,天天都是大太阳,这就是天公作美了。稻谷收回去,要趁天色好将谷粒晒干,然后再收到粮仓里存放起来,这一年也就万事大吉了。亲戚家人少,粮食多,正常吃肯定是吃不完的。于是,可以养些鸡鸭,过年过节的时候改善下伙食。或者酿酒。
提到几年前的那个秋季,每个人都愁云密布,一声叹息。当时,稻谷已经成熟,怎奈连天阴雨,下个没完没了。本该干干爽爽的稻田里竟积满了雨水,每个农人心里焦急万分。更离谱的是,田里来不及收割的谷穗居然发芽了!农家小伙用手机拍下了那令人忧心如焚的一幕,配上伤感的乐曲,发到短视频平台上,令人惊呼连连,无不替农人叹一声遗憾。当时,乡下的亲戚说,那些倒在水里的稻子发芽也就罢了,可是那些还保持挺立姿态的稻子也发芽了,这才是最令人揪心的。
每一穗稻谷都是农人汗滴的结晶,珍贵无比。纵然被雨水泡过,也得收到家里去呀。那些被收到家里去的水泡谷,因缺少及时的阳光来晒干,后来谷壳表面慢慢就有些发黑,及至后来再拿去晒干,也弥补不回来了,米粒也染上浅浅的黑色。这样的米,母亲也会煮来吃。因为这种杂交稻品种好,卖相虽不好看,吃起来是一样的软糯可口。
有人说,这个贵州的“贵”应该就贵在太阳,调侃的说法就是“天无三日晴”(也难怪省会叫贵阳[捂脸])。好在今年风调雨顺,干巴巴的稻谷顺利地收到粮仓里去了,农人亲友们的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山间坝子里的小块稻田居然也实现了机械化之梦?!这是托农业科技发展的福呀。人们的聪明智慧加上勤劳肯干,日子肯定是越过越红火。
但在小型农机推广普及之前,秋收农忙时,常活跃在地头田间的是来自高坡的苗族同胞,他们每年都会来到坝子上做短期雇工。有了他们的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家能加快收割,让稻谷颗粒归仓。当时,这样的短工对主人家来讲是雪中送炭。然而,现在的小型农机显然取代了大部分的人力,这对那些做短工做习惯了的苗族大叔似乎是个威胁。
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定然日新月异。面对这样的山乡巨变,也只能祝愿他们能找到更好的生财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