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学院的福利课,今晚请来了一位高人——张玮桐老师。
分享题目是“冥想与生命力方向——关于自控的东方智慧”。
浅薄无知的我,还以为是讲冥想之“术”,原来老师讲的是生命之“道”。
好吧。我承认,听课过程中走了几次神,也确实没有全部听懂。但是老师亲自点拨的一个问题,却是解开了我非常大的一个困惑。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缺乏对如何过有质量的生命这一主题的探讨,导致很多成年人没有稳如根基的东西对抗精神世界的风雨。国人又多无宗教信仰,不像信徒可将心向神明处安放。
老师的分享结束后,我提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
想听您聊聊,当今社会很多有志青年/中年秉持的”通过累得像狗一样的日子先实现财富自由,之后再云卷云舒过真正向往的日子”这种人生规划或生活态度。我有几位朋友就笃信这个,但是当下过得身心都特别累。
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她遇到过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人生目标是赚够一千万。当他赚够一千万之后,就退休了。半年后,他得了抑郁症。他陷入了无所适从的状态。例如,走进公园,发现自己融不进任何人群。
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他在生活层面去周游世界、满足所有兴趣爱好,也总有够的时候,人是有最高层次的生命需求的。这个人的规划中,唯独没有关于生命的规划。你再怎么努力工作,主要还是在生存的层面,再怎么去摄影、品茶发展各种兴趣爱好,满足的也只是生活的需求,还有慈悲、力量和智慧这些生命层面的需求等待开发和满足。陈履安担任台湾教育部次长期间,就给大学生加了一门课,叫做“觉性科学”。让他们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学会用生存、生活和生命观,尤其是用“觉性”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甚至是站在生生世世的生命长河中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及时行乐、杀鸡取卵,不是盲目地以身发财,然后再以财富满足我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最后发现财富唯独不能满足的就是精神世界的需求。精神世界是无形的,禅修是完全无形的,通过关注风,进入无形世界中,从而让我们与生命相遇,有一个抓手。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禅修和冥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失生命那一部分。
我以前以为,让人有底气的东西,是财和才,现在想来,它们带给生命的可能是尊严,但是给生命注入质量的,应是时时关照而清明通彻的我心。
嗯,决定更认真对待冥想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