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国,千年不变。
此时中国,十年一变。
道光年间,一个五千年未遇的对手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中国即将进入风雷激荡的新时代。
那个对手的名字叫做英吉利。
乾隆年间,英国就和大清打过交道。那时候,乾隆皇帝知道这个大西洋小国很善于制造钟表,倒腾买卖,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并且距离中国非常遥远。
当时的中国在亚洲首屈一指,国力强盛,清政府自称天朝上国,用抚驭万邦的眼光看待世界。当乾隆皇帝接到两广总督的奏报,说英国要到北京进贡的时候,心情很好,指示沿途地方官热心招待,免得让远方小国笑话。
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了百余年,工业革命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英国人远道而来,并不是为了朝贡,而是为了贸易,想和中国人做生意。
由于乾隆的闭关锁国政策,对华贸易很不成功。英国人摸不透大清朝的底细,决定先礼后兵,先派一个使团过来。能说服中国打开国门做生意自然是最好,即使说服不成,至少也能摸摸底细。
英国使团一上岸,就得到了清朝官员的热情接待,并交给了他们一面小旗,嘱咐他们拿好别丢了。旗上绣着汉字,随行的翻译翻成英文后,发现原来是“英吉利贡使进贡”七个字,差点把英国人的鼻子给气歪了。
不过呢,还没等英国人抗议,他们就发现这个旗子魔力无边。吃完饭,旗子一挥就可以免单走人。打着这面旗子,沿途地方官不断送上水果茶水,待遇好得不得了。
英国人也给乾隆皇帝带来了很多礼物,分装在几百个箱子里。有望远镜,测报气象的仪器,榴弹炮,步枪,连发手枪,显示月份日期的座钟,模拟天体运行的仪器,地球仪,英国当时最大的军舰模型等等。此外,还送给乾隆皇帝两辆马车,一辆冬天用,一辆夏天用。
乾隆皇帝看过礼品单之后,非常震惊。当时大清朝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但是爱面子的乾隆却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无意中和英国人说起这些东西的时候,表示这些东西中国都有,不稀奇。
觐见皇帝的时候,英国人在一些礼节问题上与清朝官员起了纷争。乾隆皇帝对英国人也是完全没有好感,那一次见面双方都很不愉快。
乾隆皇帝催促英国人赶紧回国,并且交给使团一份敕书。
回程途中,英国人打开敕书逐条翻译,大失所望。他们所提的通商要求全部被拒绝,同时还加以驳斥。大清朝根本就看不起英国,清朝无所不有,英国则是上门求人。如果英国不遵圣旨,就停止贸易,拿今天的话说叫做经济制裁。
中国文件里的英吉利三个汉字,每个字都加了“口”字偏旁,清朝压根就没把英吉利当成个文明国家来看。
英国人怒火中烧,翻译一看事态严重,赶紧打圆场,说没把英吉利加上“犬”字旁已属优待,不然大清朝都没把英国人当人看。
英国人无功而返。
嘉庆年间,英国使团又来中国了,依然碰了一鼻子灰。
直到道光年间,英国人用大炮打开了清朝的国门,正式开始通商做生意了。
不过呢,当时中国人自称华夏,将外国人称为“夷人”。外国人的领导就是“夷目”,夷人的小头目。外国人的事情被称之为“夷务”。
在清朝官员看来,这些夷人说一样的话,穿一样的衣服,连长相也基本一致,根本分不清哪些是“英夷”,哪些是“米夷”,哪些是“佛夷”。
有意思的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对美国人印象很好。不仅因为美国商人在禁烟问题上较为配合,而且美国脱离英国时,爆发过独立战争,因此林则徐认为英美是世仇。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几个夷人互相推诿的时候,林则徐选择相信美国人。
起初,大清朝是看不起夷人的。
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屡战屡败,夷人的船坚炮利让清兵闻风丧胆,不战而溃。大清朝才不得不变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溥仪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只有洋人才能保护他。
当时的中国,还真是十年一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