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场景,很多家长都很熟悉。孩子非常不听话,你和孩子吵了起来,正在气头上,你愤怒地扔下一句“我不是你妈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要是再不听话就给我滚出去”。要知道,父母绝对不能说这样的话。
妈妈们会辩解:“我们又不会真的那样。”但这是三十八岁成年人的想法,我知道妈妈们不会不要自己的孩子,但是三岁大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他们无法接收到“因为你的错误行为,妈妈现在非常生气”的信息,他们只会觉得“妈妈真的会不要我”。他们认为,父母的心情、自己的行为都会导致父母抛弃自己,这令他们感到无比恐惧。
从今天起,请千万不要再说“我不是你妈妈”这句话了。如果想说这句,请换一句表达,如:“唉,当你妈妈太累了。”
我们只有知道不能说这句话的原因,才会真的克制自己。但是即便极力克制,可能还是会不小心口不择言,这就需要我们赶快打圆场。你可以这样补救:“妈妈太生气了才这么说的,妈妈不会真的不要你。但你如果一直这么不听话,妈妈会很累的。”越是经常说错话的家长越要经常练习,经常练习就能改正这个毛病,练习几百次后就习惯了。
同样地,我们也不能说“你给我滚出去”。请把这句换成“爸爸真的很累”。把孩子赶出家门或是不让孩子吃饭,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行为。父母这么说,一定是因为孩子惹了什么事,或许是不听话,或许是做错了事。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做错了事,也会感到惊慌失措、紧张害怕。家,本来应该是保护他们安全的避风港,把他们赶出家门这件事本身听起来就很可怕,会让他们感到恐慌。家是全体家庭成员的空间,而不是某个人的专属。谁也不能把其他家人赶出去,家庭成员都享有待在这个家里的权利。即便并非本意,父母剥夺孩子这项权利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虐待”,所以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父母”只是一个身份,并不代表什么权利,更没有什么权力。父母的职责也不是想承担就承担、不想承担就不承担的,父母爱护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能随父母本人的状态而改变。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但父母要永远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