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这个书名《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好感度是不高的。因为它像极了新媒体文章的标题体。打开之后,发现还好,不是一本单纯的跑步随笔。里面穿插了作者的人生选择和写作的心得,而这个也是我一直寻求的。否则按照我的速度,这本书又被我一个小时翻完了。
非常喜欢作者对写作的这一段分享:
然而无论在何处,才华于质于量,都是主人难以驾驭的天分。有时我们心想,量颇有
不足,最好再增加它一点,或是寻思,节约点儿使,每次只拿个一星点出来,好使得长久
些。哪有这等好事!才华这东西,跟我们的一厢情愿毫不相干,它想喷发的时候便自管喷
涌而出,想喷多少就喷多少,而一旦枯竭,则万事皆休。像舒伯特、莫扎特那样,或某类
诗人和摇滚乐手那样,将丰润的才华在很短的时期内汹涌澎湃地使光用尽,然后戏剧性地
逝去,化作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样一种活法固然极具魅力,不过对我们大多数人却不具参
考意义。
才华之外,如果再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
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尔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没有它,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
事。有效地使用这种力量,就可弥补才华的不足与偏颇。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小
时。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里,其他什么都不考虑。我以为,哪怕
拥有横溢的才华,哪怕脑子里充满了妙思,假使牙痛不已,那位作家恐怕什么东西也写不
出来,因为他的集中力受阻于剧烈的疼痛。
继集中力之后,必需的是耐力。即便能够一天三四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坚持了一
个星期,却说“我累坏啦”,这样依然写不出长篇作品来。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
一载乃至两载,小说家——至少是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姑且
把这些比作呼吸法。假使说集中力是屏住呼吸,耐力就是一面屏气,一面学会安静徐缓地
呼吸。这两种呼吸法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难以长年累月地作为职业作家坚持写小说。得
一面屏住呼吸,一面继续呼吸。
值得庆幸的是,集中力和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
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这同前面写过的
强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
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
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者的体型,乃是异曲同工。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
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优秀的侦探小说家雷蒙特·钱德勒曾在私信中说过:“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
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完全能
理解。钱德勒通过这么做,来提高职业作家必需的膂力,静静地提高士气。这样一种日常
训练对他必不可缺。
我认为写作长篇小说是一种体力劳动。写文章属于脑力劳动,然而写出一本大部头
来,更近于体力劳动。诚然,写书并不需要举起沉重的物体,也不需要飞速地奔来跑去,
高高地蹿上跳下。世间的很多人似乎只看到表面,将作家的工作视为宁静而理性的书斋劳
动,以为有了足以端起一只咖啡杯的力量,就能写小说了。试它一试,立即就会明白,写
小说并非那么安逸的工作。坐在书桌前,将神经如同激光束一般集于一点,动用想象力,
从“无”的地平线上催生出故事来,挑选出一个个正确的词语,让所有的流程准确无误——
这样一种工作,与一般人想象的相比,更为长久地需要远为巨大的能量。这固然不必运动
身体,劳筋动骨的劳动却在体内热火朝天地展开。固然,思索问题的是脑子,小说家却需
披挂着叫“故事”的全副装备,动用全身进行思考,这要求作家彻底地驱使——在许多时候
是奴役——肢体能力。
才华横溢的作家可以下意识甚至无意识地进行这样的工作。尤其是年轻人,只需具备
超出一定水平的才华,坚持写小说并非什么困难,形形色色的难关轻而易举便能闯将过
去。年轻,就意味着浑身充满自然的活力。集中力和耐力,如若需要,它们会自己跑将过
来。年轻而富有才华,就等于在背上长了一对翅膀。
然而,这样的自在随着年纪渐长,渐次失去天然的优势和鲜活。曾经唾手可得的东
西,超过一定年龄后,就不能轻易拿到了。这好比速球派棒球投手的球速,会一点点地慢
下去。诚然,人格的成熟可能弥补才华的衰减,就好比速球派投手在某个时间改弦更张,
转而改投以变化球为主的头脑派投球一样。这种弥补当然有限,从中还能感受到丧失优势
后那淡淡的悲哀。
不是那般富于才华、徘徊在一般水平上下的作家,只能从年轻时起努力培养膂力。他
们通过训练来培养集中力,增进耐力,无奈地拿这些资质做才华的“代用品”。如此这般好
歹地“苦撑”之时,也可能邂逅潜藏于自己内部的才华。手执铁锹,挥汗如雨,奋力在脚下
挖着坑,竟然瞎猫撞着了死老鼠,挖到了沉睡在地下的神秘水脉,真是所谓的幸运。而追
根溯源,恰恰是通过训练养成了足够的膂力,深挖坑穴才成为可能。到了晚年,才华之花
方才怒放的作家,多多少少经过这样的历程。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天赋,但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把写作变成一种本能或无意识的动作。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焦虑,现在是我最具想法的年龄,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坐下来再也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该怎么办?江郎都有才尽的时候,更何况我一个泯然众人的爱好者。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很长时间,而且给我的写作带来一度干扰。真有一段时间,枯坐一上午,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后来换了一个环境,我开始刻意早起、读书、运动并且尝试着帮助朋友们写一些小文案。慢慢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指尖在键盘上流淌的感觉。
是的,写作不仅是呈现大脑中的想法。它实质上是我们生活状态的整体呈现。作息混乱,体力不支实际上是很难输出好的文章的。
村上先生说,跑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写作。是深以为然的。跑步提升了我们的生命状态,而这种身体的状态和精神的状态会投射到我们的字里行间的。
对于持续性写作或者长篇来说,实际上考验的不是灵感,而是我们的持续力。拼的是背后的心力、体力。如何才能持续几小时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之上,如何每天保持这种状态,当你践行过之后,才会发现这真是一件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好的精气神是无法支撑下来的。
除了体力,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工作习惯。记得很早,我在从事企划工作的时候,我的老板就提醒我好的作业习惯就成就你一辈子。当时感受还不深,他教我们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列在笔记本上,这样一天就是有效读过的。当时觉得自己脑子记忆力好,不在乎。
等到多年后,每天面对的事情日益繁杂。往往一上午坐下来,到了中午回顾一下上午做出过什么有成效的事情,竟然找不到一件。羞愧可想而知。后来才意识到,这是跟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和一个契约,告诉他们,我上午要先处理这几件事情了,不要让其他的事情来打扰我。几天用下来,果然成效显著。
而写作这件工作同样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开始在电脑上输入之前,在纸上列出提纲,根据提纲,在构思提纲下的每一条素材。同时,把喝水、上洗手间、手机静音这些事情都完成,再然后才打开电脑文档开始输入。先求完成,然后再去润色、修改、优化标题。
之前也走过很多弯路,一上来就打开电脑就想写好,结果第一没结构、第二没素材。这个时候就非常茫然,对着电脑去点网页,刷微博,不知不觉一个小时都过去了,开始捉急,越急越写不出来。而给自己的错觉就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实际上是良好的作业习惯没有建立。
把写作变成无意识行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帮助公司写公众号,以至于后来有段时间不做公众号这个工作了,还是早上起床洗漱完毕第一件事打开公众平台后台。以至于有一次我的合伙人对我提出抗议,说你的心是不是还在前公司。没办法,长时间工作中养成的习惯,一直改不了。
就如同我现在回到家,该忙的事情忙完了,就拿本书开始看。有一次邻居奶奶夸我爱学习,离开学校这么久了还这么爱看书。夸得我不好意思,忙解释: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其实跟上进关系不大。打牌、打球总要有同伴才行,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发呆是很无聊的嘛,那怎么办?看手机、抽烟、或者像我父母一样闲不住去做家务。我不会抽烟,家务也感觉没那么多做的,那就选择看书咯。其实本质跟抽烟是差不多的。不过比抽烟省钱,一包烟几十元不等,一天就抽完了。而一本书也就三四十元,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能一周或者半个月才看完。至于说看书能学到东西那是附加功能。就看书本身这个动作对于我来讲,是我无意识的行为。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方式。
如果换作写作,把写作这件事当成我的无意识行为,每天有空或者无聊的时候就写一篇文章。那么江郎才尽不就是个伪命题吗?试问我现在能够每天看书,那么我50岁、60岁、甚至90岁的时候还能不能看书?肯定是没问题的嘛。
如果写作成了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我的无意识行为。变成我的“烟瘾”。那么管我是“江郎”还是”杨郎“,管我是30岁还是60岁,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现在写作对我来说,还远远没有变成无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目前需要我刻意培养,即每天练习,不能间断。就如同作者说,如果因为忙,而不去跑步,那么你将终身都无法跑步。同理,如果我因为忙,而不去写作,那么我将终身都无法写作。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写作融入我的生活,融入我的无意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