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老师出了新书《好好思考》,副标题是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
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思考和学习力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里面对学习力是这样定义的: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根基。
(1)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2)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它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3)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相对于学习而言,它是基础性智力,是产生学习力的基础因素。
通过定义可以清晰的看到,思考力是学习力包含的其中一种能力。学习力包括了动机和能力两个部分,而在我们经常理解的学习领域当中,更多的在强调学习力中的能力部分,本书也是这样的。
书腰上有这么一段话: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我们只要学习各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作者对于学习目的的理解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这与学习力的定义也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学习恐怕就要脱离原来为了获得更多知识这样一个目标了。而是要通过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寻找更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依据。所以阅读这本书,给自己定一个什么样的阅读目标,就变得非常值得去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要找到哪些问题的解决依据?那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到底是在哪个场景范围之内可以被应用到?如果不能够明确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最终的阅读可能都是没有效果的。
书腰上还有另外一句话:“全面解析查理芒格思维模型,打破学科思考界限”。这句话明确的指向了本书的内容——以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作为写作与思考依据。
关于查理芒格是久闻大名,对于他的格栅理论也早有耳闻,但那到底真正是怎么一回事儿,其实我并不清楚。所以从这句话只能得出一个指向点,但却不能真正提供什么有效信息。
书的后封面上藏了一个彩蛋,把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写作逻辑做了透漏。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本书最核心的立意点就是:学习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思维模型。
这一点其实是蛮震撼我的,虽然思维模型这个词早就被用烂了,但是把思维模型作为学习知识的基本单位这句话却是我第一次看到。同样这样这句话所代表的含义是颠覆了之前我对学习的基本认知的。因为在过去的想法里边,知识的基本单位,可能是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更深一层我们是希望把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把点串起来,形成知识串儿,最后编制成一个知识网,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一种学习结果了。但这样的学习结果依然缺少了最根本的那个目的,就是把知识当做决策的依据。因为我们积累的依然是知识本身。
而当我们把知识学习的基本要素变为思维模型的时候,这一切都改变了。思维模型本身本身代表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模式,只要掌握了这个模型本身的应用场景,那么就很容易真正的做到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而带着寻找思维模型这个目的去阅读,也很容易避免过去一页一页死读书的方式,因为目标很明确,找到思维模型是什么,看看作者把这个思维模型用到了哪些案例当中,再想想自己的生活当中是不是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如此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应用场景,就算在当下,我们用不到他,但是用笔记把它记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思维模型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到的场景。这样就可以做到像《原则》那本书讲到的一样,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翻看自己的思维模型笔记,看看有没有记录过类似的事件,在这样的事件里边,有哪些模型是可以使用的,要注意哪些处理事情的原则和方法。
我想能够做到这一步,学习力真的会大幅度的提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真正的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