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不出意外再次刷屏朋友圈,金句满天飞。不过跨年演讲后第二天,《罗振宇的骗局》再次被大家提起,被批评是在“贩卖焦虑”“心灵保健品”的罗振宇们再次被大家质疑。对此我觉得大家质疑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人。
《罗振宇的骗局》中有句话说“一切速成的都是耍流氓”,我深以为意!就像文章中说的,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真正的知识从来不是可以轻易获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经过实践才能得到的。就像吃饭一样,不自己咀嚼,不自己吞咽,不经过自己的胃,永远消化吸收不到自己身体里。所以这并不是罗振宇们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态度上就错了。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放在此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老师能教给你的只能是“方法”“知道”,是否能掌握知识还是要看你的个人修行。
记得一个笑话,一个买了付费课程的朋友说,“我以为付完款就行了呢,原来还学啊...”
01
我们佩服那些学到真正“知识”的人,但“知道”就真的丢人?不值得提倡?真的不值钱?
我们当然希望获得“知识”,但相对于获得知识的时间、人力成本来说,“知识”有些时候并不是必要的,“知道”就足够了。
去年我买的大多数付费课程都属于“育儿”类,我并不想成为儿童心理学家,也无法成为儿童教育学家。对于一个刚做父母的人来说,这些课程让我对养育孩子有了方向,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知道去哪里找答案,去哪里找原因。这些课程不仅改变了我一些传统的育儿观念,而且也让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相信儿子和我都是受益者。
有些知识讲究的是深度,比如你工作相关的事情。有些知识讲究广度,培养的是兴趣。这个世界太大,我们自己一个人是学不了所有知识的,但是多了解这个精彩的大千世界也没有错。如果事事都要深挖,要求掌握,那么有限的人生里我们能做的太少,生活也太无聊了些。我没去过非洲大草原,但并不阻碍我了解一下角马的模样。
我们从无所事事,下班就看电视到我们愿意挤时间去学习,我觉得这就是进步。以前报纸上总说欧美国家平均每人每年看上百本书,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我们觉得赧然。我想现在这个数字绝对已经超过5了吧。
02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知识也一样。我们愿意为看一场电影花钱,愿意去听演唱会,去听相声,现在我们愿意为知识花钱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在没有知识付费的时代,我如果想找一个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是翻遍全网也不一定能找到,而且找到的往往也是别人嚼剩下的。最终还是要自己去买书,去上实体课程。就算是幸运的找到的免费的相关资料,你就真的能踏实下来心学习,真的能真的懂得这些知识么?我们付出的时间难道不是成本?
而现在我会找一些线上课程,不仅节省了上实体课程的路费,时间,而且往往能永久回听。以前一节大咖的实体课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上得起的,或者是接触得到的,现在我可以直接听林文采老师的直播课程,可以加入武志红老师的学习小组,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我们收获的远远大于几十元几百元的买课价钱。
你不可能什么都不付出就得到所有东西,而如果可以用钱买的,往往是最容易的。
03
我们有时候吐槽买了课程没用,可能是因为我们选的课程不合心意,或者买到了“假货”,所以知识付费爆发后,我们要做的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找到适合自己的“药”。
现在网上的课程众多,更不乏各种明星、大咖们的课程,有些宣传语直戳人心,令人心动,但不一定适合你。如何在众多课程中选到适合自己的呢?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经验。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病”是什么,到了什么程度?也就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自己的水平如何?找对症状才能“对症下药”。有了明确目标,清晰方向,我们才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乱选课,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主讲老师,最好看一下之前学生的评价,如果有试听的话一定要试听!看看老师的上课风格是不是你喜欢的,老师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我之前就碰到过刚参加完培训的老师来授课,讲的和大咖老师内容基本一样,但很明显,他只能复述内容,却在解答问题上明显学艺不精,说不到点上。也有的老师收完钱就不管了,没有社群管理,没有答疑解惑,上课体验并不好。所以我的经验是如果有机会还是听听理论创始人的讲解,要知道大师可不是吃白饭的,而且大师的粉丝效应使得课程社群学习会比较活跃,解答问题也会非常及时,也会比较重信用。
最后,我个人认为一些“噱头”课程,一定要慎选,比如“月入三万的秘密”“教你提高百倍销售技巧”等等,这样的课程很多时候是打鸡血课程,不是做不到,而是想实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轻轻松松就挣上百万的,那就一定是骗子啦。
知识没有错,错的往往是用的人。如果你有雄心壮志,有踏实做事的态度,那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你可以和你的偶像,业界大牛学习,由他们亲自带领,知识付费不是提高了门槛而是真正降低了门槛。但是还是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