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这本书,我承认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注意到了书中的人物关系和由对话引出的情节发展。以至于故事结束时,我只感到有种怅然若失,但是不知道小说最终想要表达什么?川端康成述说这个看起来很真实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他不会就这么简单只是想把生活细节写下来而已吧?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看起来没有止境。
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才注意到他的叙事的独到之处。他用独特的方式,将雪国女子驹子的真实与无奈,可爱与善良,表现的扑朔迷离,意犹未尽。他笔下的驹子是个矛盾的人,爱与不爱,得到与失去,实际上作者只想暧昧地告诉你:个人的努力在社会中的无意与徒劳。
1、
如果说驹子代表肉体的话,叶子就是灵魂,两人相依相存。驹子是真实而温暖的,触手可及的,而叶子总在一个若即若离的距离,虽然无限美好,但是可望而不可及。
小说一开始叶子就登场了,作者以大段的神态与情境描写,借由岛村的视角,让叶子在暗夜的车窗玻璃上,若隐若现,令人无限遐想。
“他内心反而好像隐隐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细看,却又扑朔迷离。”那是第一次在车站偶遇叶子。
叶子是那么美好,她的出现满足了岛村内心朦胧的渴望。实际上,他和艺妓驹子相会的时候,他的内心渴望驹子的爱情,更渴望她拥有叶子这样温柔、善良的灵魂,他想触及她的灵魂。所以作者让叶子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存在。
所以当岛村与驹子之间感情上的你进我退,纠结反转时,总会让叶子不经意地出现。
岛村第一次去驹子的住处时,无意中又碰到了正在尽心服侍驹子师傅的儿子——行男的叶子。
“无论从她昨晚同站长谈话时那种亲昵的口气,还是从她身上穿的雪裤来看,叶子显然是这附近地方的姑娘……但是,叶子只尖利地瞅了岛村一眼,就一声不吭地走过了土间。岛村走到外面,可是叶子的眼神依然在他的眼睛里闪耀,宛如远处的灯光,冷凄凄的……想起这些,不禁又浮现出驹子映在镜中的茫茫白雪衬托下的红脸来。” 叶子代替驹子对病人尽心尽责,可是驹子不屑一顾。
岛村又一次要回东京了,驹子去给岛村送行,这时叶子气喘吁吁地出现了。
“叶子紧张起来,木呆呆地望着驹子,但是,由于那副表情过分认真,不知是怒是惊,还是悲伤。像假面具一样,显得非常单纯。”叶子很无助,因为她要让驹子回去,给行将离世的行男送行,毕竟那人算是驹子的未婚夫。可是驹子拒绝了。
后来,行男去世,他和驹子去给行男扫墓时,又与叶子不期而遇。
“地藏菩萨后面那低矮的树荫里,突然现出了叶子的上半身。刹那间,她像戴着一副假面具,满脸严肃的神色,用熠熠的目光尖利地对这边晙了一眼。”基本没有对白,但是就像在对驹子没有去给行男送行一事耿耿于怀一样,让驹子不忍直视她的眼睛。
作为驹子的脆弱、善良、完美的一面,叶子在小说中的出现,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挣扎过程,更好塑造驹子这个人物。
最后当理想和美德幻灭时,叶子在最后的那场火灾中命丧火场,而驹子抱着她的尸体,就像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几近疯狂。
2、
作者多次提到“徒劳”,这是他想要透过小说表达的想法,并且多次在岛村的话中表现出来。生活虽然美好,但是在命运的安排下,最终一切都是徒劳。
驹子积极乐观,她追求美好,她爱好文学,除了坚持记日记,还做读书笔记,历年的杂记本加起来有十册之多。还坚持不懈地练琴,她的琴技堪比专业琴师。可是岛村并不懂她的心,他说她“完全是一种徒劳嘛”,他认为她这样的生活是徒劳无益的。
“他强烈感觉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自己没有显露出落寞的样子,然而在岛村眼里,却成了难以想象的哀愁。”
即使驹子为了给行男治病,不惜牺牲自己,去做艺妓挣钱,这样的奉献,在岛村看来也是徒劳。因为行男并不值得她这样付出,行男最终还是难免一死。
小说最后是在一种悲伤、无奈的气氛中结束的,虽然驹子追求理想与美德,可是不管怎么挣扎,最终一场大火让一切化为泡影。就像作者最终只用徒劳来解释人生一样,他不知道该怎么抓住那些美好的值得永远珍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