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督导的两个案子,都是选择 决策类的。
一个是面对要不要跳槽,想要一个“不后悔”的决策;
一个是面对两个offer,想要一个“完美”的选择。
看完咨询师发来的复盘报告,有一种奇妙的感受涌上心头:来询者想通过“完美”“不后悔”的选择,来逃避选择后应该要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当我把感受呈现给咨询师时,咨询师说:对对对,这个视角好。
可是这么好的视角,我们咨询中,也不能直接对来访者说你就是想逃避奋斗吧。
实际遇到这样决策类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2
在督导的过程中,我们给出了三步走:
一 通过过往经验--向来访者澄清:为什么想要一个“不后悔“的决策?在过往的经历中,有曾经历过做了不后悔的决策,或者有经历过后悔的决策吗?如果有,可以具体说说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当时做了那样一个决定?
二 通过未来假设--向来询者确认“完美选项”的标准:假设你期待的“完美”选项,真的出现了,那你怎么来判断它就是你的完美选项呢?
--按以往的经验,来询者的反应是: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有想过。
那我们就可以引导来询者,如果现在让你思考一下,你觉得会是什么呢?
如果来询者思考不出来,我们可以带着来询者进入第三步。
三 从选项里面找标准--之所以不能够做决策,是因为每个选项里,都有来询者想要而不得的因素--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同时,之所以每个选项能成为选项,是因为每个选项里,都有能够吸引来询者的因素--也是价值观。我们带着来询者,把这些梳理出来。
梳理出来后,我们会发现,之所以纠结选哪个,是因为来询者想要一份工作里,同时满足所有的价值,比如说:钱多 事少 离家近 ,位高 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儿……。
但是,往往又因为在现阶段,能力,时间精力,资源等有限,不可能同时要得到。这时候,我们就要带着来询者做重要程度排序,做权重,给选项打分,---对,就是决策平衡单。
做到这儿,有一部分来询者就ok 可以自己做决策了,还有一部分来询者,仍然不能够决策,这个时候,也许,她背后的担心是,我选的这个真的是最好的吗?
这时候我们还可以:
一 带着来询者一起,把所有选项中,她能预见的未来可能的风险点梳理出来--出现最坏的情况的话,能接受吗?
二 如果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风险,提前我们做什么样的努力和准备,能够渡过难关?
三 两权相害取其轻--让来询者对比下,以上的风险--最坏的情况,那一个对她来说更轻一些,更能接受一些。
以及,最后,还可以启发来询者新的领悟:假设未来的一天,你对自己所选的路非常非常满意,那会是因为这一路走来,你做了什么样的努力?
ps: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把所选的选项做的“完美”--达到自己预期的标准。
当我们选了一条路,同时又把焦点放在如果我选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时,那我们既不能同时去走另外那条路,去验证是否会更好,又不能专注走好已经选择的路--因为你的注意力都在“如果我当时选另一条路会怎么样啊”
所以曾国藩有句话说:选择前,不轻进;选择后,不轻退。
“不轻进”指的是做选择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仔细规划,而“不轻退”则是要你在选择之后深入研究,不断积累,厚积薄发。
3
在督导中,咨询师还问到,遇到这样的来询者,感觉来访者被完美思维圈住, 很多时候会不自觉陷入到这个固定模式里。是不是该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
那么,关于来访者是心理问题还是生涯问题,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表来界定:
先写到这儿吧,困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