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其壮阔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著称,被誉为盛唐五律的巅峰之作。诗中,杜甫通过虚实交错的手法,表达了对早年抱负未能实现的感慨。颔联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洞庭湖的浩瀚,展现了诗人胸中的壮阔。颈联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落寞之情。尾联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全诗以赋法为主,创造了博大深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登楼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诗中首联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和登楼时的感慨。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暗含对国家动荡的忧虑。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境遇和对国事的牵挂。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无奈和哀伤。全诗以赋法为主,情感真挚,跳跃性强,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