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去接女儿,到了青岛,女儿忙完工作的事情后。又开始给我们筹划到哪里去玩。
有一天晚上突然说带你们去李村赶集。
李村大集位于中国山东青岛李村河滩,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的二,七大集,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前言根据记载,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声名远播的集市重镇。它位居青岛建制之初时的大陆中心点,雄居李村河中段。
历史
清未至民国时期,大集以甶交易为主。交易的商品有粮食,海产品,手工制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等。交易有本地自产的,也有产自外地的,还有煤油,火柴等洋货。
传承与发展
1950年代初,社会安定,物价低廉,大集成交额在百万元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
1954年起,粮油实行统购统,自由交易被限制,大集贸易额略有下降。
1958年,农村自留地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并一度被冷落,由李村迁至河上。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由市场重新恢复,农副产品及家庭加工产品上市,李村集又活跃起来,但是品种有限,比较单一,交易额与5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
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大集交易额逐年上升。
70年代,集市搬到了李村广场,至今商贸中心所在地,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李村及周边购买力提高,李村大集进入了繁盛时期。
以前赶集人们主要是为了吃,口粮交易博盛,随着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集物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90年代,政府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河南岸硬化了地面设立了台式摊点,辟为海鲜产品市,为固定摊点,并改为全日市场。河北岸全线建设了两层楼房,部分摊点退和进室,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行业参与集市经营。
现状,
进入21世纪,政府又投入百万元对集大集进行改造,花岗岩石,大理石铺设地面一万多平方米,集市环境得到更大改善。李村大集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市场,摊位设于李河村底及两岸,东至东李村,西至杨阁村,南北百余米,东西绵延三公里,盘地500多亩,集市被三座桥梁自然划分,辟为四大地段,每段北岸正对应一村。
自东向西,东段为汽车交易,摩托车交易,每集上市车辆2000余辆,汽车摩托车各一半。东北段主要是服装市,鞋帽市,旧货市场,约有摊位600个,河北段为固定市,设有大棚,主要经营蔬菜,海鲜,粮食,肉类产品,摊位400余个,杨哥庄主要有花鸟市,农产品市,木材市,日用品市,自行车市,摊位达千余,
除河北段位固定室外,其他的三段为集市场所每逢二排七,为露天市。整个大集年交易额达两个多亿,李村大集历史悠久,声名远播,辐射面遍及青岛市七区五市。潍坊,安丘,安丘,寿光,日照等地也参与李村集交易,整个大集交易额达两个多亿,李村集历史悠久,声名远播,辐射面广及涉及到七个区五个市近一两年,陕西人,东北人,甚至韩国人,也将生意做到了大集上。除天气影响外,集集火爆。
特别是每年腊月的几个年集,大集上人山人海,赶集人群摩肩接踵,有时几近耳鬂相磨,集市物品林琅满目,大到几十万元的小轿车,小到针头线脑,碗筷杯勺,应有尽有,大集气氛兴盛火爆,热闹非凡,一派喜气繁忙景象,一个集日的人流量可达数万人,上市摊位达到一万多个。
对联市里,写满吉言的大红对联,一排接一排,沿东西河道一溜挂起,形成一条条长卷,地摊上摆满五颜六色的过门贴,方方正正的大“褔”字,四角衬着“富贵吉祥”,“年年有鱼”烫金字,格外显眼,从远处望去,对联市里红红火火,自成一景。
花市里,一片花团锦簇,诧紫嫣红。茶花,杜鹃花,海棠,君子兰,瓜叶菊,…文雅的,鲜艳的,有名气的,平凡的,应季的,,不应季的,都被花农催着赶着,盛开到了大集上。到花市的人,你一盆,我一盆,鲜花映着笑脸,那份喜悦,那份热烈,让人看着也顿生畅快。
上市花卉有从本地城阳,桃古桃等地运来的,也有从广东,安徽等南方省示范运而来的
乌市里,画眉,八个,翠鸟,鹦鹉,黄鹂,鸟声啾啾,婉转清脆。来这里的一般以男性居多,金鱼市里,乌黑的墨龙,大红的溜金,还有鹤顶红,红鼓眼,莹球,一拉溜用蓝塑料盆盛着,水青鱼缸盆底,煞是好看,买上几条,装饰过年的家,别有一番情趣。
李村大集有很多小吃,最让赶集人割舍不下的脂渣火烧,大铁锅的脂渣冒着热气,两元钱舀一碗,加一把葱段和香菜末,香喷喷的,再来两个火烧,一瓶啤酒,围着小桌又吃又喝,赶集的疲惫立时消除。
这种小吃虽然已经有几十年了,但很多人就是冲着这种“味”儿来的。
在西桥下,一位李姓妇女做这一生意已经多年,她说她每年要煮40斤脂渣,能出300到400碗,算来生意还是相当可观。
来这里消费的,以贩运水果,蔬菜的小贩为主,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
现在,很多外地人把他们当地的风味小吃,搬到了李村大集上,如大西北的清真羊肉泡馍,韩国的狗肉冷面冷面,山西的大刀凉皮,朝鲜打糕,东北大麻花,这里面有行商,也有做商,南腔北调好不热闹。
一位莒县的薛姓男子,常年卖大灰大锅灰饼,这是沂蒙山地区有名的主食,每斤一块五,厚厚的大锅灰每集能卖200多斤,他在李村,西流庄,浮山所,夏庄,流婷,这5个集中轮流赶,集集不不落,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像这样在几个集之间轮流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村集上很多流动商贩都属这种情况。
如今,城镇居民对海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李村众多酒楼饭店的兴起,加大了海产品的销量,一度是李村的海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市内三区。一年四季,大集都有活海鲜,日照的螃蟹,沙子口的立虾,红岛的哈利,以及威海,王各庄等地的八带?虾虎,,还有新鲜的刀鱼,拔鱼,鱿鱼,鲳鱼,海产品不下百余个。
干海鲜,有海参,鱼翅,海米,鱿鱼,干贝,哈利肉,银鱼,乌鱼等品种30 多个。
大集的粮食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粮食交易以地瓜干,玉米等粗粮为主,以后逐年发生变化,现在大集的粮食品种有30多个,主要产自东北地区,有大米,小米,黑香米,皂米,玉米,有大豆,豌豆,红小豆,雪豆,黑豆,有大麦,高粱,花生等,由于居民辅食品需求加大,粮食需求减少,所以粮食似的交易与其他品类相比,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李村大集巨大的消费群带动了李村商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李村早已成为青岛地区北部的商业中心,大集与李村众多的大型商超市,还有林林总总的商家店铺,相互补充,互为协调,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主流消费群。
李村大集为繁荣一方,经济方便,居民生活增加,税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四月,李村大集搬迁工程启动,2016年底完成业户搬迁,7月1日,新李村大集正式开业,目前800余户天天四业户已经亲自安心经营,1000余家临时赶集业户也已习惯迁新址,李村大集渐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