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讨论香港升学问题,再把娃当初升学的总结拿出来分享。
随着我把CIS 的acceptance form寄出去,历时半年多给小玄进行的学校申请也就尘埃落定了。
8月份开始,小玄要正式成为一年级的学生了。往远一点看,小玄的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也许就在这里度过。国际学校因为学制不同,小学比本地学校提早一年。如果孩子的目标是读国际学校,家长就在K2着手升学的工作。而学校考核基本方式就是面试。这半年多的申请历程,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形势惨淡,愁云满布,后半部分则是柳暗花明,意外惊喜,最后算是有了一个很理想的结果。
对小玄这样个性相对内向慢热型的孩子,尽量争取多一点面试机会来增大录取的几率是我们最初就确定的方向。当然,这对进行申请的父母也是很大的考验。每个学校基本上都要经历学校宣讲会,网申,面试通知,面试,等Offer的过程。网申还并非填写基本信息那么简单,一般都包括你对学校教学理念理解以及对孩子教育观念的表述。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式都有差异的,学校看中父母认同学校的教学理念。虽然不知道这些文字是否被仔细看过,但父母也都要认真对待。所以当有一天,我们拿到了一个挺喜欢的学校的Offer时,我首先是有一种不用再干苦力的欣喜。
而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就完全掌握在孩子手中了。一般七八个孩子一组,进入教室进行一个小时的面试。老师们对孩子个性,学术,沟通,社交进行综合考核。而在外面等待的父母对面试状况是无法知晓。
对于小玄的面试,我的期望就是他能够不怯场,能大方地回应老师的问题。因为当初幼儿园面试时离开我就大哭大闹情景至今让我心有余悸。但孩子确实在长大,而这半年多的过程我也能看到他在进步。从最初的进入面试场怯生生,一步三回头不愿进去的样子,到后来能大方坦然地进考场。从最初完全说不出来干了啥,到后来通过他的描述,我大概知道面试了哪些内容,也算是practice makes progress。
香港学校录取还有一个优先权的说法,是写的很明确的规则。在面试合格的基础上,债券持有人,兄弟姐妹会得到优先录取。有些学校对护照国籍也会有所考虑。小玄这次拿到CIS的offer可以算是经过历练的小玄+爸爸公司的提名权+学校新决定的扩招政策的合力的结果。生活也许就是这样,需要一点点的实力,努力,助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香港的学校大致分为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两种路线,自主择校和电脑派位两种录取方式。两种路线的对象群体都不少。本地学校一般在K3进行录取。所以,K2是一个分流期。小玄班上今年大概有一半的孩子去了国际学校。留下的就是准备读本地的孩子。
作为没有本地语言和文化背景,又希望孩子能有个快乐童年的港漂一族来说,要通过本地学校的选拔方式进入好的本地学校机会是很渺茫的。因为本地学校考核的内容更艰深超前,考本地学校孩子更加身怀绝技,考本地学校的妈妈们更努力。
如果自主择校没有找到理想的学校,最后就可以通过大派位方式上学,就是按照住址分学区,进行电脑随机统一派位。大派位当然就只针对本地公立学校了。但和国内学区不同的是,学区范围是一个相对大的区域。学区房也不要求是买房,只要租房就可以。
作为港漂妈妈,为了孩子升学,一定要混的就是不同主题的升学微信群,来到香港后我对学校的了解基本来自于这些群。从学校字母缩写开始,到学校风格,申请流程,到最后等offer时的互相通气,比其它任何方式来的直接快捷。也许是对读书过程都感同身受,一般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从群里得到及时中肯的意见。
还有就是身边朋友的鼓励。都是一群经历孩子上学摧残的父母,没有Offer觉得苦恼时,跟朋友们谈谈就觉得心情会好很多。而获得offer时,也得到很真诚的祝福。到了需要做选择觉得疑虑时,也能获得了朋友们中肯客观的意见。
最后,我只想说,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我觉得正确的态度真的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再加上一个走一步看一步。不管哪个学校都有长处和短处,不管做哪个选择,都没法确定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就现在还没有从拿Offer的喜悦中缓过劲来,却又陷入了各类传闻带来的忧虑中。无论如何,希望小玄和我们有能力去享受美好的成果,同时有勇气去面对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