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哥窑创烧于宋代浙江龙泉地区。北宋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传世的哥窑青瓷以艺术瓷居多,造型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龙泉哥窑的鉴别相对比较容易,本文对于龙泉哥窑如何鉴别做简单介绍,抛砖引玉。
龙泉哥窑创烧于宋代浙江龙泉地区。北宋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传世的哥窑青瓷以艺术瓷居多,造型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龙泉哥窑的鉴别相对比较容易,本文对于龙泉哥窑如何鉴别做简单介绍,抛砖引玉。
首先介绍龙泉哥窑青瓷的特征。早期传下来的哥窑青瓷的胎体较厚,胎质细腻、有厚薄之分和瓷、砂之分,胎色为黑灰、深灰、浅灰和土黄。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堆脂、肥润有光,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器物里外披釉,多有缩釉小坑,均开裂成规格不同的冰裂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若铁线,两者相互交织,人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器形收缩不同,部位纹片也就不同,千变万化而又自然贴切。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如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行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
接下来介绍宋期哥窑瓷器的鉴定方法。第一,哥窑瓷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第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第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第四,哥窑最主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至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重要依据,很多高仿瓷器无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