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和人群保持一定距离。为了不被同化,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醒。比如,不愿关注过于热门的话题,不愿穿的特别流行, 不会扎堆和一群人高谈阔论,用二十岁时的自我描述是,隔岸观火。
我的有记忆以来的这些年,基本分成几个阶段。
20岁前,确切的说是参加工作前,我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学的是艺术类,闲暇之余会有很多文字创作的灵感和记录,那时正是QQ空间流行的时候,QQ空间在那个年代,绝对唤醒了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文字基本都在那里更新,居然有很多拥护的小读者,很多是朋友,这种朋友的关系,后来被我们称为Soulmate,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十分羞怯的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个人读到了非常真实的你,而且表示认同和始终的关注,有时候甚至是有意思的对话。那时的我,在认为自己的世界无比精彩的同时,也因偶尔闯入的精彩的人而感到无比的自卑。在不过多主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常渴求得到认同和赞赏。用正常人的解读,应该就叫孩子气。
大学毕业选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没有在过往和它有任何交集,因此几乎没有朋友。起初的几年,也是独来独往,记得刚开始的一年,独住大院独门,在一个大部门,我每天几乎沉默,说话不超10句,主要原因也是那个大部门的人,在我自己的标准评判里,有些过于人群过于现实,没有特别好玩或者能吸引我的人。因此我选择继续远离。那时大院是个特别的住所,并不像住宅楼,没有网络。我只好每天回家后以读书或看电影了以慰藉。对了,支撑我的是,我工作的公司是自己在大学梦寐向往的。而且,确切的说,其实我也并不享受社交,对我来说,这个状态并不太难受。
但是社会和大学始终不同。你个性的差异会常常被质疑和排斥。我反感被质疑。同时,也会自省。就在这样的一种潜意识下,在某一天看《当尼采哭泣》的时候,突然明白,其实在我自己之外,同样有一个精彩的世界,你应该学会打开它,探索它。我时常这样,某一个盘旋在脑子里的疑问,会经过时间的酝酿和一些刺激后,突然明白。大概这就叫,悟。
那一次,是我人生中一次比较重要的转折。
那次以后,我开始用这种思维去做很多决定,比如结婚,在这之前,我一直怀疑结婚的必要性,只是父母一直催促,但自己并未说服自己。一个人才足够自由。但我想通过这种长期的亲密关系,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看那个世界,我很好奇,也很期待,它会带给我什么?也是这样的想法,我找了和自己完全互补的伴侣。
婚后,确切的说,是有了宝宝以后,家庭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我从那个只有自己的世界被迫的要去接受,一种复杂关系的环境。这其中的变化,只有经历的人才能明白,你从一个一直被保护的状态突然变成站在烈日下,荒漠上,毫无遮拦的,脚边是一个比你更加脆弱的生命,你一下子,要学会保护它,为他变得强大,独立。确实是一下子,因为时间很匆忙,每一点点过去,它会用你的宝宝来告诉你,一切都在迅速的发生变化,在写下这一段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个逻辑有一丝怪异。为什么是为他,又或者是被逼。这个阶段,我抑郁过,情绪激动过,毫无防备的被现实一下下抽着。我有一点不太认识自己。但同时,另一个自己又在迅速生长。我很爱我的宝宝,他简直是可以对我为所欲为。我不能对他提出拒绝。一心只想给他最好,护他最全。也是因为这样的潜意识,我想为他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个自己有一点点像我以前并不完全认同的人群里可以骄傲的一类。我不明白,这是一种迷失还是一种必然的成长?
这个问题,也许很久以后的某一个瞬间,我会突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