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封笔友的信~
小学会安排家长到校门口爱心站岗,帮助维持学生进校门那段路的安全。也是一种家长参与的形式吧。我今天7:40在校门口站岗,原本觉得可能会很无聊吧,后来想着还是要专注在当下,于是就会很认真的去看小巷里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还有上学路上的各种家长和孩子,也会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担心会被往来的车辆碰到。当我这样去观察的时候,居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低年级的孩子大多会由老人家或者父母亲来送。高年级的很多都是自己进校门。我看到大部分的孩子脸上神情是不那么鲜活的,有个别的孩子跟父母道别的时候,脸上是愉悦的,被滋养的;有个别的孩子是睡眼惺忪的;有一些孩子,你看不到他的灵动。有一些孩子你能明显看见他的身体是没有被照顾好的,身体特别瘦小一看就是没长好的,脸色很白没有血气,眼神很淡漠没有光,我能感觉到这样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大概会很缺失父母有爱的滋养。大部分的家长都会替孩子背书包,到校门口,再把书包给孩子,大大的沉重的书包跟孩子小小的身型,形成特别明显的有点怪异的搭配。
我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
有一个小男孩,很小,个子也很矮,自己一个人背着大大的书包,他的鼻子右边的鼻孔挂着一条鼻涕,是真的挂下来,鼻涕还不是清水鼻涕,而是有浑浊的奶黄色的鼻涕,神情就像没有睡醒一般。
有一个老人家,年纪挺大了,瘦瘦的,看到同班家长来送孩子,孩子个子很高,就特别羡慕的跟家长聊天,问到,你们家孩子个子真高,一定很能吃吧,早饭吃的很多吧。家长淡淡的说,早上一个鸡蛋饼,有时候吃,有时候也不一定,要看的。老人家脸上写着满满的羡慕。
有一个对母子,孩子坐在电动车后面,应该是五六年的样子,手里拿着妈妈的手机,手机里播放着英语的音频,孩子默默跟着念。到了校门口,把手机还给妈妈,接过妈妈递来的书包,口里还在默默念着英语,然后朝校门口走去。
有一个妈妈,牵着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妈妈嘴里问着78多少,88多少,听起来像在帮助孩子复习乘法口诀表,孩子若若的应着声,妈妈的语气里满是不耐烦,孩子的脸上没有喜悦。
有一个妈妈送孩子来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保安跟她搭讪,说你们是倒数啦,妈妈很无奈的说,是呀,没办法,我们总是倒数的,晚上睡的太晚,早上就想着让他多睡会,然后就总是迟到。保安问,晚上几点睡呀,妈妈说,一般都要10:30,每天晚上做作业很拖拉,都是很晚睡的。保安说了句,孩子嘛,考30分和考100分都应该表扬,要顾虑。妈妈说,那我做不到的,30分还表扬,我没那么伟大。保安说,你的教育理念要改改,孩子就是要多鼓励的,读书这种东西有天赋的。有些人每天很晚也读不出来,要多鼓励。妈妈应声了一句,然后骑车离开。
我想的更多的是认知,觉知,和爱。
对于关系,对于成长,对于活着,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特别清晰的认知,就一定会被某个更大的系统诸如社会,或者旁人的种种观念影响,会特别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会很容易受到大众评价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活的越来越明白,是有益处的,你会有自己的标准和系统,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大众和旁人的影响。
在关系中,我们是需要觉知的,哪怕是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关于关系,我们是如何定义的,如何认知的,这也会很重要。很多人是脱离不了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我有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然后陷在这样的责任中,因为母子或者母女一场,责任成为一种压力和束缚。其实,我们跟孩子,也许有更多的关系的可能性。而事实上,我们跟孩子是相互联系却也独立的两个生命体。责任的能量如果转变成爱,感觉会很不一样。但是爱,又是一个很深的课题。因为爱是一种能力,不是自然就会自然就懂得的。没有觉知的关系,就是无明的,那里写着太多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的无意识。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当你内心有爱,就会升起慈悲。不会妄言,不会贸然加以评断和评论。因为你会真的看见他们的生命的状态,你也真的看不见每一个生命在经验的故事中的细节,以及祂在祂的故事里的用祂的方式竭尽全力,全力以赴。
希望我的成长,能有更多爱的能力,也能给予孩子或者旁人更多的爱。亲爱的孩子,希望你望着世界的时候,眼里有光。希望你望着别人的时候,内心是温暖的。希望你会被爱滋养,未来也会有能力用爱去滋养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