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这句话特别适合瑞贝卡——《与不被眷顾的人生握手言和》一书的作者及主人公。我觉得没有人能够在读完她的自传后,而不被这个拼尽气力与命运抗争的姑娘打动。
瑞贝卡本是一位美丽活泼、聪明风趣的女孩,可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乌瑟尔综合症让她在孩提时期就逐渐失去了正常的视力和听力。而18岁时发生的窗口坠落事件,更使她原本健壮的身体变得脆弱不堪。在医院待了很久之后,她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也如愿以偿开始了大学生活。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视力和听力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姑娘,在大学校园里跟那些身心健全的同学该如何相处和竞争。瑞贝卡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她不仅学业优秀、积极参加运动,而且结交闺蜜、谈恋爱、乐于助人……她说:我不会觉得老天对我不公,也不会埋怨生活太过复杂。我知道自怨自艾是个陷阱,只会消磨自尊,浪费时间。所以,我选择感恩。
我们知道,能够选择对这样的生活抱感恩的态度真的不易。连她自己都说这是有意识的选择,是要付出努力的选择,因为除此之外,她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如果只关注那个没有光亮、没有声响的未来,就会错过当下美好的瞬间。她甚至为了唤起心仪的前男友再次注意,用去健身房拼命减肥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更美。结果身材变棒了,也与男友成功复合了,但是却发生了饮食失调问题。
而这也让她深深意识到一种不正确的女性思维:永远觉得自己不够瘦,好像只有让自己变得更苗条,才能得到男人的认可和爱。她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一直试图接纳自己的身体,并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大学毕业后,因工作与接电话有关,她渐渐感觉听力越来越差,由此萌生了需要加快速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速度。于是,她一边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准备,一边参加了骑行公益活动。
一个视力不佳的人,既要眯起眼睛盯紧复习指南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又要参加全程大约600英里的骑行周活动,这得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呢!可是瑞贝卡却云淡风轻地表示:我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做点儿事情,振奋精神,找回自我(当时的她因节食过分,导致了对食物无止境的渴求)。最终,在连续6天半,每天骑行12个小时之后,她胜利抵达了终点。接下来,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生涯也开始了。
这个总是担心自己即将失明失聪的女孩儿在读研期间是这么过的:一边读书一边兼职,还参加了当时的舞台剧《阴道独白》的演出。她还兼职做了健身房的动感单车教练。虽然单车教室既昏暗又嘈杂,对她来说上课越来越困难,但她认为从中得到的乐趣远远超过困难。因为她想帮助大家认清一个事实:我们身体蕴含的潜力,比想象中多得多。她满怀热情地对学生进行支持、督促和鼓励,在得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可后,自己也收获了信心和快乐。
因为喜欢帮助、开导别人,她选择了做一名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这份工作首先需要有耐心倾听的能力,而她正是善于倾听的高手。因为视觉和听觉欠缺,她必须培养自己专注倾听别人的习惯,所以一直是理想的倾诉对象。因为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也会切实关注别人的喜怒哀乐和需求,她在倾听之余总是认真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别人。她面对挑战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时时感恩的态度,真是令人敬佩。
幼时父母的离异,让她感到痛苦和惋惜,但她没像一些重组家庭的孩子那样将怨气撒到继母身上,反而跟继母的关系保持得极为亲密;面对身患重病的男友,她不离不弃地照顾、陪伴,即使最后不得不分手做朋友,也始终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像大部分前任那样成为对方的敏感区和不定时炸弹。她与闺蜜之间的相处模式更是令人羡慕,在她的描述里,我们只看到两颗真诚互助的心,而绝不掺杂女生间的嫉妒和小心眼儿。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瑞贝卡用她的实际行动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愿她日后永远乐观、美丽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