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写到第八个小故事,好多朋友留言说:“想看的你都没写”。 都有一颗爱八卦的心啊。今天来把高中收个尾,写写申请大学的事。
其实在美国读高中,大多的学生没有把申请大学看的像国内的学生那么重(当然那种超级学霸学校和超级学霸们除外)。美国的高中生在毕业时面临三个选择:1、申请大学 2、就读附近community college (社区大学或者学院)修学分,然后大概到大三左右转学至学历制大学,类似我们的专升本。3、直接先工作。
在这里得先聊聊社区学院。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也会选择暑假去社区学院修一些英语课程,这些课程在高中里也是被认可的,实际也可以抵学校的学分(这样的好处是英语也提高了,还能保证修够学校的学分,不留级)。美国的社区大学完全就是美国纳税人的超级福利。我读高中的时候,美国本地人在加州读社区大学每个学分的学费是7美金,而国际学生要缴纳高达每学分130美金(按照当时汇率美金兑换人民币1:8.5)。即便如此,社区大学在当时还是要比私立高中的学费要便宜(按照全日制学生每学期12个学分计算)。一般情况下,一个高中毕业生在社区大学修够60-70个学分就可以直接转到正规大学的大三就读了(当然这里面还有课程内容、成绩(GPA)等因素)。因为社区大学的灵活性,很多高中毕业生会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在社区大学修学分,最后转入一所正规大学(更多的是州立大学)毕业。
当然对于在美国就读的国际学生来讲,还是希望直接进入一所正规的大学,这样无论从居留的合法身份来讲,还是面子上来讲(尤其是在美国的亚洲社区很好面子,如果谁家小孩高中毕业了在读社区大学,就像我们这儿谁的孩子高中毕业了去读技校一样。当然我一直认为这两种都是偏见)。
其实从后来我的英语没什么问题了开始,就从来没有担心过不被美国大学录取。最终就是“学校好坏、奖学金多少”的区别。在高中,我每周工作30个小时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3.5以上的GPA(现在我自己都觉得高中时期还是很厉害的),再加上我有两门外语(中文+西班牙语)、一门器乐特长(手风琴)、两项体育特长(中长跑和足球,我高三的时候还拿过加州华人运动会18岁以下组1000米冠军),几门AP课程、600多的托福成绩,几乎就是可以敞开了投学校。
但当时我的选择标准只有一项:就是在我投递学校里,谁给的奖学金最多,就去哪所。在当时(2000年申请的学校),我只申请了三所文理学院。在我看来,文理学院的优势非常明显:师生比例、教育理念、教学资源以及最重要的特别强调发掘学生思维潜能(换句话说就是不让学生死读书)。最终,我选择了在密歇根州的加尔文学院,一所在东北部排名前三的文理学院。学校给了我高达四年每年90%的奖学金。按当时的学费每年23000美金计算,我一共获得了超过7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也就是说我每年只用缴2300美金、不到2万人民币的学费)。当然其实以我当时高中毕业的状态完全可以申请到更好的学校,不过当你得到一些的时候,你就必须学会放弃一些。you lose some, you gain some. Vise versa.
就这样,我开始准备我的西海岸向东北的大迁移,准备告别呆了三年的气候宜人的加利福尼亚洲。
(备注:高中那会儿还没数码相机,照片还不丰富,后面各种照片就精彩了[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