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香
在我市第一届人代会上,我有幸作为教育界代表做汇报发言,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于我却意义非凡。参加各种履职活动,对我来说,不只是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更是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父亲曾因在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当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
国民经济困难的一九六二年,父亲按照上级安排“离教支农”。为普及识字教育与科技教育,父亲在村里创办扫盲夜校与科技夜校。为改变村里的贫穷落后面貌,他找到在省农科院工作的同学张新芳伯伯,引进小麦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带领群众搞花生、西瓜等地膜覆盖实验,花生新品种7432亩产翻两番,西瓜汴京1号皮薄瓜甜。带领村民切实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乡亲们脸上绽开多年未见的笑颜。
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黄河之滨的家乡到处是贫瘠的黄土地,土壤沙化严重,村里没有河渠,灌溉仅靠几眼机井,粮食作物亩产不过一二百斤,花生、红薯、大豆等农作物品种老化,产量极低。贫穷如影随形,吃饱穿暖成了乡亲们的奢望,那几年的人口出生率几乎为零。面对眼前的境况,时任队长的父亲整日忧心忡忡。
父亲下得了田野,坐得住书斋。白天带领社员们下地干活,晚上坐在油灯下看书,吃饱穿暖尚且不易,微薄的积蓄却买成《小麦高产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书籍,父亲一直在积蓄改变农村贫穷面貌的力量,酝酿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的神技妙策。家里的对联就是父亲当时心情的写照:“智慧搭起致富路,勇气吹开幸福门。横批:直奔小康”。
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吹到豫北这个偏僻小村,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带富乡亲的梦想之舟开始在时代大潮中扬帆启航。“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父亲从省农科院每引进一种高产农作物,总要亲力亲为,科学实验,然后再把适合沙质土壤种植的农作物和高产技术推荐给乡亲们。
记得地膜覆盖种植花生时,父亲把我家西地那二亩地当作实验田,翻土,打畦,拌药,播种,覆盖地膜。地膜覆盖下的花生地,一畦一畦在阳光下泛着白光,成为小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父亲记下播种的深度与株距,温度与湿度。当花生苗出齐,父亲便带着我们轻轻把禾苗上方的地膜捅破,刚长出来的禾苗便大胆地探出头,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新奇的眼睛打量广袤的田野,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贪婪地接受阳光的洗礼。眼看着禾苗由嫩黄变为嫩绿,由嫩绿变为深绿,植株由小变大,父亲的眼神就像看我们兄妹四人一样慈祥。
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随着花生抽枝发叶,渐渐旺壮,父亲置身绿色的海洋,像一个阅兵的将军,向一株株一行行一畦畦花生苗行注目礼,花生们丝毫不敢怠慢,精神抖擞,队列整齐,唯恐辜负了父亲。
从播种期到出苗期,从灌溉期到施肥期,从开花期到结果期,随着花生苗的长势,父亲每天都要记录。一盏酒精灯、一根温度计、一台小天平、一把取土锹,就是父亲的实验工具。父亲手工绘制各种表格、详细记录实验日志、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每一株、每一垄、每一畦,都凝聚着父亲的心血,灌注着父亲的希冀。
花生长得浓茂喧嚣,绿意盎然,带富乡亲的梦想一天一天向父亲靠近。父亲早出晚归,把大量时间交给实验田,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村头的小树林拱起,父亲拿着温度计与记录本,已经在田间工作几个小时。
即使下雨天,父亲也舍不得离开实验田,穿着胶鞋,披着蓑衣,即使雨水模糊了眼镜片,他照样检阅“部队”,依然像个将军。他陪伴每一株花生充分吸吮雨水,他听得见花生根系吸吮的滋滋声响,他看得见花生苗在茁壮成长,等到所有花生都吸吮过瘾,世界归于平静,父亲嗅到花生与泥土散发出来的清香。父亲回到家夜幕已经降临,母亲忙着盛饭端菜,我们赶紧端洗脸水。我们分明看到他眉目之间闪耀的光芒,感受到他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父亲热爱他的实验田,热爱养育他的土地,热爱庄稼、蔬菜,甚至热爱土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树木、杂草、庄稼地里吃害虫的青蛙、瓢虫。父亲做梦都希望养育他的贫瘠土地开出富裕之花。
收获的日子到了,上中学的哥哥、姐姐,上小学的我与妹妹正好放秋假,父亲领着我们把实验田与普通地块结实最多的花生秧挑拣出来,分成两堆,分别查一查花生结果的数量,称一称每个花生角的重量。
记得当年秋天在即将收获的花生地,农业局的孙局长、天宝哥来了,丁栾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纪纯叔叔、梅菊阿姨来了,省里几个报社记者也来了,政府组织全县各乡镇代表来参观,父亲从地里随手拔下一棵花生,给远道而来的人们介绍新品种海花2号的高产技术,当时农民日报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瞬间:辽阔高远的天空下,父亲站在实验田,拿着一棵结满硕大花生角的花生,深情地观察,年富力强的父亲却整整瘦了一圈儿。从此,人们知道了我的家乡——远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丁栾乡史庄村。
实验成功了,父亲把实验报告交给农业局,把种植技术毫不保留教给乡亲们,家家户户都用地膜覆盖种植西瓜与花生。父亲走出试验田,下西地,跑东地,去南地,到北地,一家一户指导,查看秧苗,解答疑问。秋天,面对壮大的“花生部队”,父亲“沙场秋点兵”,勾画着大丰收的前景。夏天,看着乡亲们把一个个滚圆的西瓜装进编织袋,搬上架子车或小四轮,走出乡村,走进县城,运往更遥远的地方,父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父亲懂农业,爱农民,埋头拉车,不忘抬头看路,了解国家政策,立足农村现状,思考现实问题,寻找解决对策,1987年父亲当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当政府派车来接父亲时,父亲刚从地里回来,脱下沾满泥土与汗水的衣服,换上平时很少穿的灰色中山服,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浑身立刻散发出知识分子的儒雅之气,拿惯铁锹的手提上外出开会才带的公文包,竟毫无违和感。在父老乡亲的祝福与期盼中,父亲远赴北京参会。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父亲曾代表家乡长垣提出有益于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几十条建议,均被采纳。其中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第508号“关于成立河南省长垣县中等烹饪技术学校”的建议,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答复和落实。
父亲每年都要订阅几种报刊,身居陋室,心怀天下,淡泊名利,胸襟豁达。1984年到1992年,父亲当选为长垣县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1987年到1996年,被推选为长垣县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犹记得父亲当年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读书看报经常通宵达旦,搞农作物高产实验往往废寝忘食,与来访农民群众促膝长谈乐此不疲,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几十年如一日。父亲倡导家家读书,人人明礼;提倡绿色环保生活,宣传国家惠民政策;推广生态农业,维护农村环境。父亲有个未竟的愿望:在家里办个图书馆和书法室,方便村民闲时阅读、练字,开阔视野,丰盈灵魂。他说当一个人大代表,既要有高度,有远见,又要办实事,接地气,这样才能深得民心,不辱使命。言犹在耳,历历在目,念念不忘。
2017年,我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深知肩上责任之重。循着父亲的足迹,继承父亲的遗志,我在代表履职路上前行。去年8月15日,随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视察乡村振兴工作,参观了蒲西云寨村、满村毛庄村、丁栾上官村、赵堤大浪口村,近距离感受家乡之美,目睹农村今非昔比之变化,活动结束后写下《美丽乡村我见证》的体会文章。结合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战略,我开始思考如何振兴乡村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思考自己的工作与人大代表履职的结合点。先后到方里、丁栾、武邱、魏庄、恼里等学校调研,到樊相胡庄小学、满村宜邱小学、张三寨中心小学、常村小郭小学、赵堤中心小学等学校送教下乡,了解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一线教师的工作状态与发展需求,推动解决制约城乡均衡教育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教育界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汇报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为我,更为父亲。想起2018年春天,我去浙江舟山学习,父亲问我学习多长时间,我告诉他一个星期,哪知学习尚未结束,父亲却被送进太平间。念父亲积极奋斗一生却猝然离世,两年来悲伤片刻也没离开过我的心,世界上一切荣誉、名利、地位、幸福、尊荣等,与父亲健在时相比都黯然失色。慈父恩似海,报答却无门,唯有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行,传承父亲的精神。
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