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类分享行为在互联网表现形式有多种:如“晒一晒”、“转发”、“发布”。但归结起来,互联网的社交类分享行为大概分为两类:1、将自己的某些产生的内容分享给朋友;2、将别人发布的内容分享给朋友。分享的目的地大多为微信、QQ、微博这些社交账号。
产生内容的渠道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1、将线下的生活分享到社交账号,如朋友圈晒旅游照
2、将自己线上其他互联网产品的内容分享到社交账号,如前段时间的“足迹”、“脸萌”等。
社交类分享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基本都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层以上,属于高层次高级需求。此类行为的心理需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炫耀
国庆期间,大概各位的朋友圈中都充斥着各种旅游的晒照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朋友圈摄影大赛。这其实是人的一种炫耀心理,因为旅游其实是一种消费能力的体现和阅历和格局增长的表现。这背后,其实也是希望得到朋友的尊重、认可。
表明价值观、态度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同时也决定着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如:某人看到有人吃狗肉,就把相应的场景发到了朋友圈。这其实是在表明自己的价值观立场,他的潜在价值观即:狗是人类的朋友,他是动物保护者或者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这类行为背后,其实有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做支撑,表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正向那方面的人发展靠近。
另外,当你转发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或者谴责吃狗的文章、新闻,也是表明自己价值观和态度的表现
情感表达
人在处在某种情感状态的时候,会很愿意告诉和感染别人。这背后其实是有归属与爱的需求的支撑。如:当某人心情低落的时候,会发布一段感伤的话,在配上一张黑白的图片。这一方面是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还想得到朋友的关心和问候。
另外,朋友圈晒旅游照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当人处在美景中,心情娱乐,就想把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告诉朋友。所以晒旅游照也是情感表达的方式。
吸引关注
相信各位都有这样一种心情,当自己发布或转发了一则有趣的内容或者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东西,会很关注自己发布的内容有没有被别人回复、有没有人赞自己。这其实是希望自己被别人关注自己,认同自己。
刷存在感
有的人社交需求很强烈,会时不时的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布一些内容。他们发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想制造社交话题,在朋友中保持活跃和认知度,和朋友保持互动,让朋友们不要忘记他。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维持自己在朋友中存在感,当有事情有求于朋友的时候不至于开不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