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出第三辑了,有幸拿到这套书,感到无比激动。大闺女一看到书:“哇!妈妈这个书好!”
确实很好,好在哪呢?是高规格的包装还是整整9本书呢?都不是,是熊逸老师独特的解读。
第三辑讲的是“秦汉”风云,也就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说到秦汉,我们都会想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也会想到那句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对于那些历史,我们能了解到是史书上记载的内容。熊逸则是解读了那些历史,他去审慎历史,去分析原因总结方法,而这些方法放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实用的。
所以这套书其实不仅是对秦汉历史的解读,也是在教会我们对待任何事都要审慎,要乐观对待,要反思和借鉴。这是历史学的魅力,也是熊逸文字的魅力。
01.赋予历史以审慎和豁达
古往今来有太多记载“历史”的书,都只是在“记录”,熊逸解读的这套《资治通鉴》是“在审慎与豁达之间,主观与乐观之间、在文字与想象之间,在血脉与超然之间,在科学性与诗性之间”去看待历史,从而将历史学的魅力无限放大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感慨历史学的韵味。
作者说“古代史是把所有的条件通通加起来也只是少数历史,人物残缺不全且饱含偏见的回忆,以及历史档案中被简化到失去灵魂的粗略记载。”
确实是这样,不管记录多详细的历史,作为后世的读者,我们只能通过作者的记述去了解,但是我们不能了解到详细的史实,不能身临其境去体会那段历史。哪怕已经能用高科技去记录影像,也只能记录的那么一部分,只是史料中的一小段。
所以作者提出了很多假如:“假如当时反秦事业的赢家是赵国,而不是楚国。假如建立汉朝的刘邦是赵国一系,而不是楚国一系。假如高去担任史官或者和司马迁有过深度的人生交际”“假如秦二世借鉴周朝的经验”等等等等。
但没有那么多假如,我们能了解的只有载入史册的内容。但面对历史的确还是要审慎,面对史实也要豁达,要乐观。
02.结合当下的语言让历史“活起来”
很多历史类书籍都是讲事件,很枯燥不说,还不容易记住。熊逸的文字很容易就让人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对于秦始皇缔造的郡县制帝国,打造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作者把它与当今生活用语联系起来,那不仅仅是继承皇权,那也是父亲留给儿子的“遗产”。
通过对这些遗产的分析,也就分析出了为什么诺大的秦帝国在极盛时期土崩瓦解,历时仅仅十四年。
秦始皇留给秦二世的遗产是什么呢?一共五笔,第一是广袤的版图;第二是成熟的中央集权体制;第三是全面推行的法家治国理念;第四是一套科层制官僚系统;第五是大约十九个亲哥哥。
作者把每一项遗产的优劣分析得明明白白,只要秦二世会合理利用就会是不一样的结局。这种结合当下的文字语言,让历史和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亲近,也让读者更容易被书籍本身吸引。
03.借古鉴今分析历史
纵观历朝历代,那些能长治久安的朝代,统治者必然是吸取历史教训,汲取历史经验的。但秦二世只顾纵情于声色犬马,且不会知人善任,所以秦帝国在历史上转瞬即逝。
为稳住秦二世的皇位,他的亲信赵高决定搞一次大换血。他们同时针对大臣和诸公子这两个权力集团,并且破格提拔山东六国的遗老遗少,从而组建新的政治班底。这是一套自毁身家的方案,但是秦二世没有意识到。
秦始皇辛辛苦苦打造的科层制官僚体系,因为赵高这位摄政者自毁身家。作者通过举例,如商朝的商汤开国后太甲继位胡作非为,所以被宰相伊尹赶下台反省,宰相自己代理国政的事例,突出了摄政者的重要性。
这种用历史对比历史的方法,让我们对历史事件本身的理解更透彻,也更能够丰富历史史料。
04.结语
“读史使人明智”客观、审慎的读历史,能够让我们理智地观察生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朝代都是转瞬即逝;在宏大的史实面前,我们的经历都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构成了恢宏的历史。
《资治通鉴熊逸版》能让我们在读史的同时,根据及时反省、总结,尽量去创造自己的少留遗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