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它很励志的书名吸引了我,比书名更励志的是本书作者的成长经历。这本书是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
有必要浓墨重彩的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一个17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18岁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22岁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3岁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24岁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8岁成为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33岁获得《时代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
本书是塔拉的回忆录。她来自美国爱达荷州山区,出生在一个信仰摩门教的家庭,父母受宗教教义影响,偏执而守旧,父亲更是患有躁狂症,习惯于控制家庭中的每个人,甚至家人的思想。塔拉身处这样父权思想、宗教思想甚至家庭暴力交织叠加的家庭,被迫接受着很多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变得自卑而内向。
十七岁之前,父母一直将塔拉禁锢在家中,与世隔绝。她整日在废料场与废旧汽车材料为伴,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是在她心里,一直有一个要走出去的梦想,“上大学”成了她心心念念的梦想。后来凭借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又一步步在教授的指引下,成为了一名剑桥的博士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和自己的过去撕裂、剥离、握手言和,在一次次勇敢正视错误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完成了和原生家庭的彻底剥离,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如何拥有不被定义的人生? 透过塔拉的成长经历,我想可以有以下启示:
01永远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文中这样写到:“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这句话也道出了塔拉之所以能从一个封闭在家庭中、看上去很糟糕的小女孩成长为历史学家的原因所在。
当她备考杨百翰大学,翻开教材发现连简单的符号都不认识,因为难度太大自己数次想要放弃,但最终“想要上大学”的念头支撑着自己,在昏暗的地下室熬夜苦学,还不能被偏执的父亲发现。甚至在备考攻坚时刻白天都还必须随着哥哥们去废料场干活,只能趁着休息的间隙学习。这中间,是塔拉的坚持和努力给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走进大学、争取剑桥项目、博士求学,这每一步塔拉都遇到了很多学业上的困难,每一次都足以摧毁她继续向前的斗志,她硬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攻克了。
如果说面对学习的苦,是刻苦给了塔拉一步步向上走的底气,那么面对没有学费、生活费甚至房租,生活穷困不堪,更是坚韧帮自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走进大学之后,父亲认为塔拉忤逆了自己意志,便不再给她生活费,甚至一度要求十七岁的塔拉从家里搬出去,不然,就得给家里支付房租。就是在这种极度无助的情况下,塔拉靠着在商店打工养活自己、支付学费,学校省吃俭用、甚至牙疼的直不起身子,也靠忍耐来熬日子。
她就是这样靠着非凡的坚持力和忍耐力,从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孩子,走进大学、成长为学者。
成长始终是个人的事情,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找时间学习。”而非其他。对于认准的事情,我们只要把握好当下,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结果都不会太差。
02来自原生家庭的罪可以被自己改写
很多人成长的印记中都能找到原生家庭的影子,而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往往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去愈合。
塔拉的原生家庭中,父亲专横而偏执,母亲愚昧又顺从,哥哥肖恩极端暴力,其他几个姐姐哥哥虽然稍微好一些,可是面对父母的控制,却又无能为力。面对塔拉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外出求学的想法,父母不是支持而是想尽办法阻止、恐吓、欺骗。当父母发现塔拉已经再也不受他们控制的时候,更是要挟女儿:要么回归家庭要么与家庭彻底割裂。这使得塔拉始终在矛盾中徘徊,她珍惜和父母姊妹的亲情,渴望被家人接纳和爱护,但是面对家人的错误做法,甚至因此给自己带来的巨大伤害时,有强烈的想要逃离。在一次次撕扯中,塔拉在痛苦中和原生家庭做了诀别。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人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真的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直面恐惧,勇敢终将帮助自己战胜来自原生家庭的恐惧,愈合那些深深的伤口。
03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是天定的,运是可以被改变的。塔拉的成长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改写命运,塔拉不仅从事上改、还从理上改、心上改。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心中有梦,脚步坚定,就一定能有一个不被定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