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1班 同学现在进入小打的人数是50人。是陆陆续续进来的,每天的打卡人数保持在20人以上。设置了点评员,为此专门每日有打卡名单通报,还有一小段“飞翔晓语”附上。班长晓彤原准备自己每日写一段,现在已经成为点评员的罗辑思维格言了。
建打卡群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有一个共同的平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让读书打卡成为习惯,成为一个班级的一个共同学习方式。
事实是,永远有共同的平台却不会有共同的成长结果。
打卡群的逐步完善:任何事情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有完善和发展。今天在班级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
【太好啦
我们班的“飞翔晓语”在班长的引导下逐渐汇集成每位大卡点评员的“罗辑思维”[强][强][强]
试想,如果坚持下来。两年之后,光一个“飞翔晓语”就是一本凝炼集体智慧的结晶。
没入打卡群的,没认领点评任务的同学们,要陆陆续续走进队伍来[抱拳][抱拳][抱拳]
我们的成长需要点点滴滴、扎扎实实,人人参与[太阳][太阳][太阳]】
写下这一段的心理基础:
近日刘老师去武乡做工作室的辅导后,连夜返程;柳老师是在武乡工作之前到了忻州原平定襄。两个班级两个班主任两年后同学的成长与发展会受到班主任引领的怎样影响呢?还真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思考和研究的教育问题。作为教育人,习惯了努力驾驭客观,事实上,研究自己就是一个很好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
刘祥老师要打卡了
刘老师在群里发了这样的表达:
【这阶段忙活几场线下线上的讲座,又赶着完成了两篇约稿,群里的文章看得比较少。
十月底,书稿交给出版社,后面的事就想对少一点了。争取给每位学员指导一篇教育类文章。目前已完成了十余人的作品交流。
当然,需要跟我商讨的文章,一定要是自己满意的成品文章,刚弄了个草稿就跟我讨论,那就没办法探讨了,毕竟,我面对的老师太多,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人发东西让我帮忙修改,粗糙的文章我是不提修改意见的。自己都不敬畏自身的文字与劳作,我又如何尊重你的劳作呢。】
读后感:
1.这几天在一字一句地读《有滋有味做教师》。刘老师是自身活出了教书人的真滋味。他的被约稿、线上线下做讲座、交付书稿就是作为一名站在讲台近40年,下个月就要退休的老教师能永远有滋味的最好证明。
2.已经对10名同学的文章进行了指导。走进卓越班就相当于争取到一次遇见高人的机会。一篇文章,能让刘老师指导就是得到了高人的方法和方向。有了方法和方向之后,坚持实践就是自己的事儿了。谁坚持的好,自然就收获到了有滋有味的成果。
3.刘老师是要给全班60多位同学都一一打卡指导的。前提是每位同学都需要首先尊重自己的文字劳动过程和文字呈现结果。是的,如果交给刘老师的文章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磨过的,刘老师怎么会在一个毛胚上指导呢。是不是毛胚,自己最清楚,刘老师一看就明白。
不下苦功花不开,真不是用来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