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挖隧道,搞基建,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塌方,而秦始皇陵,一个2000多年前的巨大工程,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几十米高,几乎就是盖了一个镂空的山,相当强悍的古代黑科技。
而我们在兵马俑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两边都是纵横的土堆,当然,这里可没什么金银财宝,这些都是压的非常严实的夯土墙,非常坚硬,堪比现在的砖头,每隔米,组成一道道东西走向的承重墙,将无数的兵马俑陈列在这些承重墙的中间,最后再在承重墙之间覆盖上坚硬的木头,再在木头上覆盖上一层席子,最后用夯土填埋起来。
这些承重墙,就成了兵马俑的保护者,能够确保在剧烈的地质晃动下,也能让那些兵马俑保持稳定,而秦始皇陵各处的夯土墙,为整体的皇陵稳定,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这些承重墙,在考古专家眼里,可不只是土堆,更是珍贵的文物组成部分。
当年李斯建设始皇陵时,将兵马俑进行了井然有序的排列,步兵、车兵、骑兵方阵随承重墙进行排列,即使经过了2千多年,依然保持的井然有序。
当年秦始皇陵建了38年,动用了数以几十万计的民工,才最终建成,而我们如今的发掘工作,也进行了40多年,却只发掘了整体始皇陵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虽然我们如今只发掘了始皇陵的极小部分,但已经发掘出了10多万件文物,除了这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兵马俑,还有无数的青铜兵器、战车等,时至今日还光亮如新,始皇陵堪称一个庞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让我们对那些还没发掘出来的部分,充满了无限遐想。
在三个已经发掘出来的陪葬坑里,一号坑为“右军”,里面发掘出来6000多个武士俑,还有大量的精美的铜战车,与真人实物几乎同等比例,相当黑科技。
在二号坑里,也称为左军,里面有秦帝国当年征战四方的多种军队,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弓弩手等,阵势非常庞大。
而在三号坑里,这里堪称帝国的军事指挥中心,里面有许多战车、卫士和许多青铜武器装备。
考虑到文物保护,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它的陵墓无疑是2000多年来最重要的帝王陵墓,对它的发掘自然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只能等到技术成熟的时候再进行深入发掘,尤其是它的地宫,是最让国人憧憬的。
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能目睹它的真容,会有一些让人意外的发现,至于会不会发生什么异象,只有天知道了。
简单地说,这土堆也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不能随便挖掘。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兵马俑能近乎完美地保存到现在?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但设计者的智慧是决定性的。
现场观摩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小伙伴们,除了看到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外,应该会注意到这些兵马俑并非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个巨大方阵,而是被一些纵横交错,像土墙或土堆一样的建筑分隔开来,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方阵。
这些土墙究竟有什么用处?这也是不挖掉它们的原因所在。
1,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家应该都玩过“多米诺骨牌”的游戏,把骨牌排好以后,推倒第一个骨牌,其他骨牌便会依次倒下,就像发生“连锁反应”一样,这便是“多米诺效应”。
兵马俑的高度和真人身高差不多,而且都是中空。如果众多兵马俑横成排,竖成列,排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方阵,万一其中一个兵马俑倒下,便很有可能形成“多米诺效应”,毁坏一大批兵马俑。古人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一个巨大方阵分隔成一个个较小方阵,一个方阵损毁了,并不影响其他方阵,可以最大限度防止损失扩大蔓延。
2,发挥承重作用支撑顶盖
兵马俑被安放在坑中后,封闭现场时并非采用传统填埋土的方式,而是在坑上加石板防护盖,然在盖上再加土覆盖和掩藏,但兵马俑坑面积太大,不可能制作出一个全幅的巨大盖子,所以设计师设计建造了一些横七竖八的土墙。
这些土墙既属于构造墙,又属于承重墙,既能分隔空间,又有承重作用,共同支撑兵马俑坑的大盖子,使得整个墓封闭严密,建筑坚固可靠。即便盖子坍塌,也会分片塌下,不会整个一下子全塌掉,因此可以最大限度控制损失范围,否则坑里的兵马俑会遭受严重损坏。
当年专家发掘秦始皇陵兵马坑时,发现很多兵马俑都保持着最初的站姿,有的甚至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这跟兵马俑坑独特的“土墙”设计密不可分。既然古人智慧和设计如此高明管用,我们宁可保留“土墙”原貌,也不能贸然挖掘。
此外,这些“土墙”本身就是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城池构建情况,都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必须好好保持原貌,否则一旦失去就会追悔莫及。
此文章为温茂旅游原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