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好友问我,为什么自己读书的时候会像个小学生一样,需要一行一行地看,而且最痛苦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默读。
她的工作是文案类的,经常需要写拆书稿,我叫她发一篇来给我,真的写得蛮不错的,只是默读拖慢速度,让她特别想戒掉心里默读的习惯,甚至把默读当做了心魔。
对于这个问题,我给她的建议是:1.给自己卡时读书,衡量结果。2.默读不可怕,甚至就像你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它相处。
好了,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如何克服默读。
首先,解释一下,大多数人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都习惯在心里跟着一字一句地默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默读”或“心读”。
在谈到默读之前,我先问你几个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读书,别人一分钟可以翻5页,而你5分钟还停留在一页上?
为什么你看到文中出现的逗号、顿号等,不会在心里默念一下“逗号”、“顿号”?
为什么就算是全盘默读,你好像还是看过就忘了?
这几个问题好好想一想。
接下来进入正文,带大家正确认识默读。一 默读的产生
传统阅读者的阅读路线往往是由视觉中心传至说话中心,经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传至听觉中心,再由听觉中心传到阅读中心,最后才达到理解文字意义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曲折迂回路线太长,不仅费精力、易疲劳,而且直接影响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但在阅读时,大脑每秒钟处理的信息量却只有40个神经比特,这意味着大脑每秒钟都有80多个神经比特的闲置空间。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件好事,大脑有了空闲不就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吗?其实不然。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它就会在后台自动调用闲置空间来处理其他信息,让我们做起了白日梦。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阅读速度赶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过剩的资源非但不能节约下来以备日后之需,反而还会被用到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分散你的注意力。更糟糕的是,注意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的大脑会彻底“关机”,无法输入任何新信息。
现在请你放下手上的书,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你根本无法想象,大脑在这不到一秒钟的短短时间里接收了多少信息,处理了多少关于图像、色彩、运动、气味的神经刺激。其实,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要强大,但我们却一直逐字向它输入信息。试问我们的大脑又怎能“吃得饱”呢?
二 默读的解法
消除默读的训练的根本形式不外乎三种,现与各位读者介绍一下,以后碰到类似的训练就能找到其原理,也可尝试一下。
第一种:嘴巴默念法,就是在阅读时嘴巴念念有词(可以发出声音,也可以默读),但是嘴巴念的不是书本当中的内容,而是与书本毫不相干的内容。
第二种:嘴巴含东西法,阅读时为了抑制发音,舌头顶着上腭或者嘴巴里面含颗糖,或者一粒纽扣。其原理是不让舌头动,抑制了发音器官,也会相应缓解抑制默读的出现。
第三种:手指敲击法,阅读时为缓解默读,手指有节奏的敲击节拍。
以上为主要的传统消除默读的方法,以上方法的根本原理就是注意力的分散,在阅读时强行用与阅读内容不相干的行为干扰默读的出现。这种训练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阅读效果很糟糕,因为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却做着其他不相干的事情,必定会影响阅读效果。
实际上,只要在阅读过程中刻意的把阅读速度提升上来,默读出现的频率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声音的速读跟不上眼睛看的速读,当声音出现的时候,眼睛已经看到下一句的内容了,这种训练方式就有点像武功当中的“天下武功为快不破”。这也是我上面给出卡时建议的原因。
三 正确对待默读
有的人一拿起书来就会感觉看书有默读声,严重影响了看书的状态,这种情况说明默读这个词在这些人思想中是负面的。
其实,默读从另外一方面讲对我们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够增加我们阅读时的理解率、回忆率,特别是在专业书籍的阅读上必不可少,这叫多感官登记信息。就像我们背单词,只用眼睛看效果不好,如果一边看一边念或者再拿支笔抄写单词,效果肯定会大大提升。
只是说,在绝大多数非专业的文章中,大约60%的词汇都是基础词汇。这些简单的词汇总共不超过400个,与文章的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关联,不停地重复默念这些字词,对理解文章一点儿帮助也没有。就拿最常见的“和”字来说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我们用一个逗号来代替这个字,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
所以,我们不必浪费时间,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默念出来,大大拖慢速度,还造成记忆力分散。一些专业的术语,自然而然的默读是有好处的。
前面探讨了默读的相关知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正确对待默读的做法:
1.阅读中完全消除默读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快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少;在慢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多,我们可以用卡时的策略来对付它。
3.对于默读,不要焦虑,是很正常的现象,用办法去减少一些即可。
2.在争取速度的时候,有默读的情况一般都是遇到有难点的内容而自动停下来的,能够增加对内容的理解,不必过于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