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讨好型人格多是从父母那里习得,比如:留着好东西招待客人,不好的留给自己;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给别人,出门换上最拿得出手的装备和衣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系列等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采取这样的方式,或许是由于单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有限,需要让人瞧得起,需要抱团取暖。
或者说,讨好型人格是时代的产物,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前的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条件,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依然选择沿袭上一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既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也会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丢弃。
连续支教10年的湖南长沙女孩龙晶睛有一个观点说“以不牺牲自我生活的方式支教,才是可持续的”。所以她该化妆化妆,该支教支教,该生活生活。
如果我们不能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价值感,我们努力的意义何在?
如果讨好别人,是期待别人冲着我们的讨好,对我们好一点。
绕这一圈回来,何苦呢,别人也挺忙的,直接做一个“利己达人”的人,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