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在双语环境下出生成长。闺女今年六岁,正到了要入小学的年龄,无忧无虑的幼儿生活结束,马上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作为一个标准文盲妈妈,是不是应该对下一代的文化学习稍微加点重视呢?
我们孩子本身性格就偏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加上一开始的双语环境问题,的确是非常令人头痛。虽然从零岁开始就在托儿所里混,但到了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仍然有整整一年没有开口说话。甚至到儿科医生那里体检,也拒不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
医生提问的初衷,一个是测试听力,这个她肯定没有问题,点头yes摇头no,另一个是判断小孩吐字发音是否清晰正确,如果有咬舌吃字等现象,医生会开处方,去专门的语音矫正师那里做矫正,第三就是判断小孩是否能正确掌握初步的法语语法。
法语语法是一道坎,来了十几年的我依然被关在这道大门外。我可以正常生活,和当地人正常交流,但依然无法说出准确无误的法语句式。四岁以前的孩子,必须掌握一定数量常用名词的阴阳性。比如房屋是雌的,狗是雄的……(真是吃饱了撑的)
对于她拒不说话这点我真是伤透了脑筋,问儿医怎么办。儿医总是耸耸肩,云淡风轻地说,“等!”等到她愿意开口说话为止。
我问,“需要我们在家里说法语吗?”
儿医回答,“如果你们不能保证说正确的法语,就不要!”
法语入门难,第一道坎非常难迈,一旦走入歧途,再想纠正很困难。所以儿医,包括幼教老师,周围邻居,所有人给我的建议都是,让她在外面学习正确的法语,不要误导。期间我和孩子爸爸等得惴惴不安,甚至考虑要不要放电视给她看。最终还是决定,听人劝吃饱饭,等!
到了四岁半那次体检,我终于跟她讲明白一个道理,阿姨(儿医)问话一定要回答,否则如果你身体有毛病她不能及时发现,我们会耽误治疗。闺女答应了。
那次儿科医生拿出很多动物和常见物品的小图片,一张一张指着让她认,她不但开口了,还自动在前面加上了冠词“le”或者“la”(表示名词阴阳性)。儿科医生非常高兴,说她发音清晰标准,阴阳性使用正确,然后调侃我,“你完全不用担心!”
“生长在一个双语环境,是她的好运气,”医生说,“虽然他们开口会晚一些,但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脑发育都有好处。”
一旦开口说法语了,代表她对于法语文化的认同,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她开始抗拒汉语文化。如果这时候对一个屁事不懂的小孩子来讲热爱故国的大道理,可能会适得其反(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对于所谓的血缘论也非常不care,一个小孩,只有感受到爱,才会施予爱,跟他们说什么血浓于水那是浪费唾沫),所以,怎么能让她顺利接受双母语的现实,也需要动动脑筋。
首先我们可以从好玩的故事开始,有时候我们不念书,与其磕磕巴巴地念那些法语故事,还不如我们合上书,开始没头没脑地胡说八道。我给她讲山海经,讲哪吒闹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采石为补天。补天剩下来的那块石头,天长地久,就变成了孙悟空。说到孙悟空的故事,大概小朋友们没有不喜欢的。西游记连环画里的观音菩萨,深深吸引了闺女,因为“这个姐姐漂亮”!
美才是小女孩们永远无法抵触的东西。当闺女说她希望自己是白皮肤金色头发的时候,我找来86版西游记的电视剧片段给她看,看那嫦娥的舞蹈,看那女儿国国王的头饰穿着,听天竺少女的歌声。
每一种文化,最终能流传下来并被世界接受的,必然是它的美!闺女不但被吸引了,还要求我打印出白描的古代仕女图分享给别的女生。她说她们都很喜欢很喜欢。
闺女说,她不喜欢班里的男生叫她“chinoise”(中国人),她觉得他们叫起来非常不友好,而且会追问她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一次有家长参与的活动里,几个小男孩跑来问我,闺女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她到底出生在哪里,还有我,我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我出生在哪里。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对我产生了好奇心理。一个年龄稍大的黑皮肤男孩出面帮我解围,他对小伙伴们说,“你们不要为难她啦,她是中国人,会说汉语不会说法语。你们这样问她不太礼貌。”言语神情都非常自信成熟,带着小大人的萌态。
我谢谢他的好意,然后告诉他,“虽然我的法语没有你们说得好,但是简单交流没有问题,我很乐意回答你们的问题。”于是更多的小朋友围了上来,看着我。
我回答,“她是Franco-Chinoise,她是出生在法国的中国人,所以你们可以叫她Franco-Chinoise,她和你们一样,会说法语,了解法国的文化,她也和她的爸爸妈妈一样,会说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如果你们想学汉语,她可以教你们呀!”
这一番话让闺女在小朋友中大大地增长了威望,并且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开始加深。正好有传言,法国的一些中小学将开设汉语课程,汉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她周围所有小朋友的家长都说她“好运气”。
好吧,过犹不及!当闺女开始接受汉语文化的时候,她又拒绝在家里和我说法语,理由是“妈妈口音不好!”
有没有搞错,我纠正她,“是发音不好!”
这下我又开始有点担心了,这货的法语水平行么,能赶上下半年的小学课程吗?于是在老师和家长约定的见面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老师对她非常有信心,说在班上有几个外国孩子,闺女是唯一一个生在法国的,所以她的听力没有问题,理解能力也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胆小认生,不太和老师主动说话。但是她和小朋友的交流非常棒,互动也很多。所以老师认为我不必担心。
只是她提示我:
小孩子学习需要陪伴,希望在她上小学之后,家长能缩短她在学校的时间(小学四点放学,之后由市政府的人接管到五点半),最好五点之前接回家,陪着读书和做功课30-45分钟,保证晚上八点半以前上床睡觉,这样她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太辛苦。
总之,对于这个双母语环境下的孩子,老师肯定了她的现有语言水平,并且希望我们能将双母语学习坚持下去,的确会有一点困难和挑战,但是这种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放弃是很可惜的,毕竟语言是一种财富,拥有得越多越好。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我码字的时候,闺女总是问,“妈妈你在写什么?”
“妈妈在用汉语写故事!”
“你能讲给我听吗?”
“乖乖你要是认识汉字就可以自己看了。”
“你能写成法语吗?”
“不能!妈妈的法语水平太烂了。”
“妈妈,等我长大了,帮你把它们都翻成法语,好吗?”
哎,好,当然好,你娘我有没有走红世界的那一天,就看你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