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会在一个地方遇到些人,
你总会因这些人触动小行为,
因为那个小行为,塑造全新的自我。
比如说今天在南京西路友谊会堂的演讲会《传统里的诗与远方》,亲眼所见那些名人们,享受一场诗词的盛宴,触发了我重新对文学的喜爱。
主持人曹可凡给大家介绍了会议的议程后,第一位演讲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他从事文学唐宋研究已经将近40个年头了,是国内诗词文学大师级人物。
他说,唐诗不止300首,有4万多首,我们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但是,我们真正的了解唐诗吗?我们背诵的那一些李白,杜甫诗词,是本人写的吗?
说到这里的时候,让我非常触动:小学语文课本,书本上有什么我们背什么,一字不漏。从不去思考,这个唐诗的来历是怎么来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们拘泥于考试形式:上联跟下联的填空,寓意分析。陈尚君在演讲中引用了海量诗词,因为我平时接触的也比较少,所以能够过滤到大脑当中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因此词汇意境贫瘠,也是为什么当我看到大海的时候只能说“真美呀”。
魏晋人写诗有个性,但是到了唐之后就没有个性,因为礼教束缚了人的思想。
诗人当中,他非常推荐王维的诗歌,因为无论是音乐绘画都集于一体。举例来说如《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诗词中描写了动与静。如《鸟鸣涧》,直接描写一幅画,让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
他推荐大家的有杜牧的诗集,《江南春绝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是杜牧对国家大量兴建寺庙的担忧。读者们仔细的体会,能发现不同的诗歌当中作者的个性与生活的意义。
陈尚君专研了唐诗已经有40余年,但他依然乐此不彼。
他笑着对台下的观众说,现代人了解的诗词还太少,知道的那几首都是假货。比如,静夜思里,那首诗其实不是李白自己写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明朝之后被人改编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多去了解唐诗,深层的理解它的韵律,区分它的典故,深入的阅读理解那些伟大,仍然在发光的著作。
最后用唐诗一首《送董卿去台州》逗乐了所有观众,真是高级的文学幽默。
第二位是《中国古诗词大会》节目主讲人的蒙曼,在介绍视频里说她32岁就上百家讲坛,目前讲书台上最年轻的老师,饱读诗书的她受到大众的喜欢。今天蒙曼给我们讲的是红楼梦当中的香菱学诗,她从三个方面开始给我们讲,
第一,香菱为什么学诗,
第二,香菱向谁学诗?
第三,香菱怎么学诗?
香菱,一个农村里穷孩子,经过了薛潘的买卖,命运很是悲惨。但是她不服从命运,想和富贵人家的小孩一样学诗。但学诗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人必须要闲下来,第二个是必须有时代的背景气氛。如果的人认为以此为雅,那么大家都会跟风。在唐朝,以精通歌舞为优雅,女子会不会写字吟诗作画倒不是很有必要了。明朝的时候以秦淮名妓,来作为优雅评判,而清朝的时候是大家闺秀写诗,曹雪芹在写红楼梦那个年代,是以写诗来鉴定一个人的才华和优雅的程度。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她不得不学诗了。
问题来了,跟谁学呢?虽然她也是嫁给了薛家,但是跟宝钗之间是处于主仆关系,宝钗想好不容易让你进了宫,你还想得陇望蜀,所以她劝他先去拜一拜老人家,然后再去想着学习。但是香菱依然不屈不挠,就像黛玉求情。黛玉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没想太多”这就是一个人最纯真的本质了。蒙曼老师认为在我们的世界当中有世俗的,与精神的两种,黛玉是属于精神类的,而宝钗是属于物质类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到底谁轻谁重,都是得靠自己选择。
说起现代人写诗读诗,怎么样把诗写好呢?最起码的是起承转合与平仄。
蒙曼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虚与实的结合,既要有实际的,也有想象升华。要懂规则,在规则的基础上再去突破,第二点是,如果你遇到奇句,凭这可以不讲究,因为注重的是意趣。
要推荐诗人的话,他认为,王维的,杜甫的。
王维的特点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甫的七言格律,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高度。
蒙曼反复提醒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也要给生活些诗意,其实可以不用去远方,在自己的办公室,在放下筷子的那一些小瞬间里,都充满了美妙。
第三位讲者是今天演讲当中最幽默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老师。在自我介绍当中才知道他是个斜杆青年,会唱会演,还会打拳。平时在电视上看他貌似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今天一睹真容,本人年轻帅气,活泼逗人。
他分析了唐诗三百首中最有名的一首叫静夜思。那么思一声还是第四声呢?就此进行了讨论。
静夜思的原文原来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那为什么要改动,变得如此简洁呢?郦波老师认为越简单的东西越纯粹,为了让它更简单化,所以把一些动词直接转换成名字。
老师说了一个小笑话,是中国的词语的复杂性的,有个老外刚刚学了一年的汉文,看到了“小心地滑”,他以为是小心的滑,所以一个人在地板上慢慢的滑着走。
又回到诗词上面,郦波老师认为简洁纯粹玲珑剔透的诗集,才值得被传播,薪火相传。
本场最受大家关注的嘉宾上场了,她叫董卿,是今年最火的《朗读者》的制作人。朗读者的节目制作当中,她分享了很多故事,其中最难忘的是他们刚刚要建立这个团队的时候,到底请谁来?有人建议说请大明星过来,因为大明星自带着几十万的粉丝,而董卿认为,就请最平凡的老人,让他们来读一段,打动人心的故事,如果老人能吸多少粉丝,才是能说明这场节目的魅力,而不是靠明星的效应。
在第一期当中大家也许都忘不了许渊冲先生吧,董卿回忆了当天见许渊冲先生的场景,穿着米黄色大衣从观众席中走来,90多岁,依然对过去未来的爱情,所动容。在老先生的身上能看到丰厚的学识,传统的美德,卓越的成就,谦卑的处世哲学。他说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辈子?2007年检查出癌症,可是他却活到了今年,他认为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争取时间。
另外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是西游记的音乐家许镜清,他在《西游记》当中制作曲子两百多首歌,人生最大的梦想是能在人民大会堂来弄一场音乐会。通过众筹,他做到了,可是在整个音乐会当中他没有出现,只是,当然最后几分钟的时候从,一楼上来,他读了巴金的一段文字。“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音乐会后人家问他,这么多年坚守有什么要说的吗?许镜清就说了三个字,“我想哭”。
董卿动情的演讲让观众落泪,我们看到了她,一个弱小的女子这十几年来一步一步的努力,付出。在这几十年的生涯当中,她说打动人心的不是关怀,而是情怀,高远的志向,是人生最宝贵的部分,那人格的魅力就像阳光穿进的水晶一样闪闪发光。
朗读本就是传统,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在朗读中发现那些打动人心的诗词,发现那些共同的品质,传承优良文化,追求真善美。
去远方吧,去比远方更远的远方,短短两个小时的让我沉睡的意识摇醒,让人心灵得到文学上熏陶。它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是接棒的传承。
同时通过这一次的聆听,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的欠缺,从来不读古诗词,从来不看文言文,是不是在学习西方心理学与自然科学时也反观一下我们自己民族本土文化与历史,像陈博士那样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另外一个人的灵魂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像许先生一样没有年龄,而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作为写作人,能否写出像《朗读者》当中真正打动人的,发掘人性的东西呢?
感恩所有,以此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