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2《论语今读》三重点:培养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
20170708
1《论语今读》30分钟 + 《论语首章》,说乐感文化,说实用理性,说人在群体中寻找和实现此生之意义,为“悦”,为“乐”;“悦”,知道了,然后去行动、去实践,知行合一,是个人之悦;“乐”,从相同尺码之同伴中认出自己,如切如磋。人不知而不愠,不管别人知不知,懂不懂,自己认同个体尊严、价值和意义,是为君子。
20170709
《论语今读》晨诵半小时 + 《今读》1.2-1.5;孝悌,人之本也;三省吾身——使“主体间性”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需从自身做起。爱人本身乃上帝,而非上帝教你去爱因而去爱人;敬事而信,敬重、敬畏。(鬼神、人事、伦常、政务、客观事理)
20170712
《论语今读》晨诵30分钟 + 1儒学“仁-礼”结构,外在为礼(人文),内在为“仁”(人性),此为人道之本。 2“礼之用,和为贵”。和,是恰当,是美,是度,是分寸感,是“中庸”之要点。“中庸之为德也,其甚矣乎?” 3义作为行为规范准则,是儒学的道德伦理的最高范畴,又是自律的要求。(有近于康德处;告子认为仁内义外,孟子认为仁义均内,董仲舒认为仁外义内,宋明理学强调回归孟子,如是等等)中国缺乏或难接受超验的形式原则,是一个人生-世界的原故。 4儒学中,仁高于义。
20170713
《论语今读》学而第一完。为政第二始。 关键词: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把握个体的价值与尊严;自身实在存在于自我认识中而不在人之中。(后句也是重点。即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也要正确认识他人,这该是人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基础所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理想可能需要通过这些去实现。) 为政以德,众星拱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20170715
1重温“知命”“立命”“知天命”。“五十知天命”,是承担和建立的完成,是一己对命运的彻底把握。 2读“孝”之四则。说“孝”,先强调一个“敬”,是敬重、敬畏的心理下的一个“行”。柏拉图只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个“理式”;孔门儒学确认“真理”总是具体和多元的,即“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离此人生而求超越,为儒学所不取)孔门“实用理性”所在,亦“情感本体”所在。亦“一个世界”之特征所在也。儒从忧而乐,忧乐相侵乃悟人生本体(即在此情本身)不必他求于彼岸,积极入世,自强不息。 3孝悌为行仁之本,非仁之本。通过孝悌,可以到达仁,它却不是仁的根本。孟子的恻隐之心,是理欲相融的情。既有人内在的私人情感,又融有社会理性在内。
20170716
《论语今读》四则 1讷于言,少说多做,或找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识人,从本心本性本质处识。(察其所安) 3从实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实用理性”在某种意义上,便正是历史理性。思辨理性(认知)和实践理性(道德)均来源和服从于此“历史理性”。 4“君子不器”与“君子必器”。 君子不器是说我是我,我不是器皿,不是任意权力或意志的奴隶。“我”应“活脱”出来,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高度发现和实现,并以此担当自己“人之为人”“立此天地”的使命,是为“活”;“君子必器”是说在当今“职业化”的社会进程中,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精密,人应当使自己“高度专业化”,“术业有专攻”,走“精进之路”,以胜任所在专业。 ——君子不器与君子必器是相辅相成。
20170717
《论语今读》2.14-2.20 1“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求同存异,不搞排斥异己)。李泽厚认为此则表现儒学的宽容精神。“而这宽容又正是重实践、重经验、重‘以实事程实功’的实用理性的表现。正是实用理性的这种宽容性,才使儒学本身和中国文化能不断吸取和同化外来事物、思想而继续生存和发展。”“有容乃大,于人,于学,于文化,于传统,何不然。” 2儒学的宽容精神,也是建构今日社会性功德的重要资源。它具有两大特征:宽容精神、共同准则。共同准则又有两个不同侧面:(1)严格尊重个体的自由、自主和公平竞争,人是目的,而非工具;(2)对处境不佳的社会成员应有特殊的关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也是知,知永远有限,正如人是有限的存在一样。此句揭示人必须认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脱;认识自己“不知”,才可能“知”。孔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儒学宗教性道德的方面,它是个体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它关乎个体的终极关怀。 4“临之以庄,则敬”.庄重对待,才能获取尊重。“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到魏晋时被儒士用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