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9 三百一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语音整理
我们不难发现,本章和17、18两章一样,都是孔子在劝季康子自己要带头做一个正直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鲁国的官风和民风。
实际上季孙肥把漂泊在外的孔子迎回鲁国以后,非常尊敬孔子,一直把他尊为国师。不管他内心怎么想,至少表面上他总想在孔子这里得到肯定,然而我们从这三章发现,孔子对他更多的是批评或者建议。
本章文本理解上没有什么争议。就是季康子向孔子咨询政务的处理,说如果杀掉那些道德败坏的之人来亲近那些品德高尚之人,这么做是不是很好?孔子回答,你治国理政为什么总是想着使用杀戮的手段呢?如果你愿意行善,那民众就会跟着行善,如此而已。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样。草被风吹,必定会倒伏。
这里的“无道”,指的是无道之人,就是那些道德品质低下的坏人。“就”是亲近、靠近。肥仔的意思很明确,为了减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我把所有的坏人都杀掉,这样的话呢,那我是不是就保护了那些好人呢?
从“何如”这个词可以看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是希望得到孔老师的肯定,甚至会流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但是孔子对于他这种想法提出了质疑,“子为政,焉用杀?”一个好的管理者治理国家,怎么能想起杀戮这种残暴手段呢?
“子欲善而民善矣”,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那就是孔子依然在要求统治者要率先垂范,要给民众做一个表率。这和前面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章里的“民”和“小人”意思是一样的,两者指的都是平民百姓。实际上,孔子很少讨论如何直接对平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问题。因为他认为教育,都是针对上等人的教育,是君子的事。提高上等人的道德水平以后,就会引起“民”或者是“小人”争相效仿,这样他们的道德水平也会自然而然提高。
随后,孔老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比喻,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就是说,君子他的德行就像风一样,而小人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和草之间的关系,那就是风吹草动,风向决定了草倒伏的方向。这实际就是在说统治阶级做出的表率是怎么样的,老百姓就会跟着做,上行下效,反之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草上之风,必偃”。这个“上”,有人认为通“尚”,就是草被风吹的意思。“偃”,倒伏。总之,在这一章里,孔子用“草上之风必偃”的自然现象来说明,或者是来要求统治者要给百姓做一个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