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归属为山茶科,柃属。
学名:Eurya hebeclados Ling。
灌木或小乔木,高1.5-5米,树皮灰褐色,稍平滑;嫩枝圆柱形,黄绿色或淡褐色,密被灰色微毛,小枝灰褐色,无毛或几无毛;顶芽卵状披针形,渐尖,长3-7毫米,密被微毛。
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9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急窄缩呈短尖,尖头钝,基部楔形,边缘除顶端和基部外均有浅细齿,齿端紫黑色,上面浓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8-10对,纤细,在离叶缘处弧曲且联结,在上面不明显,有时可稍明显,下面略隆起,网脉不明;叶柄长2-4毫米,被微毛。
花4-7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毛。
雄花:小苞片2,极小,圆形;萼片5,近圆形,膜质,长2.5-3毫米,顶端圆,有小突尖,外面被微毛,边缘有纤毛;花瓣5,长圆状倒卵形,白色,长约3.5毫米,无毛,基部稍合生;雄蕊约15枚,花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
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但较小;花瓣5,倒卵形或匙形,长约2.5毫米;子房卵圆形,3室,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顶端3深裂。
果实圆球形,直径4-5毫米,成熟时蓝黑色,宿存萼片几无毛,边有纤毛;种子每室10-12个,肾形,稍扁而有棱,种皮深褐色,表面具细蜂窝状网纹。
花期12月至次年1月,果期8-10月。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及贵州等地。
多生于海拔200-1700米的山坡林中、林缘以及路旁灌丛中。有时也生长在干燥的阳坡草灌丛中。
本种和短柱柃E. brevistyla Kobuski很近似,但嫩枝圆柱形,连同顶芽及萼片外面均密被微毛以及花柱顶端3深裂等易于区别。又本种在外形上和格药柃E. muricata Dunn以及黑柃 E. macartneyi Champ.都很相似,但格药柃的嫩枝和顶芽均无毛,花药具分格,而黑柃的叶片干后下面常呈红褐色,萼片革质,无毛,雄蕊17-24枚以及花柱3枚,离生,长1.5-2毫米等均易与本种有所不同。
微毛柃在我国分布广,资源丰富,是优良的冬季蜜源植物。
(摘自《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