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各部门纷纷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实事干实事。但不可忽视的是,少数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了“新马甲”“新变种”,一些基层干部的负担不降反增。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靶向施策、标本兼治,坚决防止“穷折腾”、搞“花架子”,既针对突出问题治标,又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治本,切实推动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
注重在思想上减负,为职责权限“划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负担过重主要是各层级、各部门的部分工作任务集中到一线,让基层组织超载运转,使基层干部负重前行。要健全完善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定期梳理基层权力事项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等,明晰责任事项,切实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避免不属于基层的任务“转嫁”到一线。要经常性地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倾听基层干部心声,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中做决策、定计划、抓落实,既交任务也教方法,让基层少些阻碍、多些动力,切实真减负、减真负。
注重在行动上减负,为指尖“解压”给材料“挤水”。当前,填不完的表格、报不完的材料、开不完的会,为基层干部套上了繁重的“枷锁”,“捆”住了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手脚。要树立不从数据看成绩导向,清理整合各类微信工作群和工作APP,减少非必要“内耗”,让基层干部“解放”双手,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要精简发文立项,破除“材料为王”、告别“文山会海”,给基层干部留出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访村进组,在面对面交谈中倾听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着力解决邻家的“烦心事”,达到“一减N增”的效果。
注重在过程上减负,为督查检查“瘦身”。督查检查是把双刃剑,当督查检查过频、考核指标过多,督查检查就“变了味”、“走了形”,基层干部更是疲于应付、叫苦不迭。部门间要强化沟通协调,行业领域接近、调研重点聚焦的,应“组团式”开展,一次调研“多点开花”“全面结果”。要做好“课前功”,从实际出发推出更多“分类指标”“一地一策”,做到“查得实”“检得准”。要用好“四不两直”调研法,采取“解剖麻雀”蹲点调研、“马路办公”“一线工作法”等就简方式,直奔主题去、直面真实情况。
注重激活干部“精气神”,为担当者鼓劲撑腰。基层干部普遍不怕苦、不怕累,但如果因培养渠道“梗阻”、隐形台阶受限,价值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释放,再优秀的人也会失去工作斗志。要选派一批基层干部到重大改革、重要岗位、重点项目中去攻坚克难,强化名师结对帮带帮助干部练就硬本领、铁肩膀。要注重用当其时,大胆使用出众出彩、实干担当、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用干部成长的“加速度”推动基层提质增效按下“快进键”。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分清“为公”与“谋私”、“过失”与“故意”、“担当”与“懈怠”、“敢为”与“乱为”,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基层干部的“大胆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