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在赶走吴起后,并没有更了不得的作为,非但如此,他还破坏与赵、韩两国的同盟关系,为魏国后期的衰落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然而,与赶走人才和迫害同盟关系想比,魏武侯犯下的一个更大错误——没有立继承人。
自古继承人问题是王朝平稳延续的首要因素。首先是确保正统性,其次是话语权。在古代,钦定继承人默认就有权利。而魏武候恰恰犯了没有选出继承人的错误,导致其死后,两个儿子魏罃和魏缓争权,魏国大乱。
七月,魏缓争夺不过,逃亡到赵国,避难于邯郸。期间,公孙颀进见韩懿侯,对他说:“魏缓和魏罃争权,魏缓不敌,如今魏罃又得到王错的帮助,夺得了上党,实际上就相当于取得了一半的魏国土地。我们应该趁现在他羽翼未丰,又遭内乱,出兵攻打,这样就一定能把魏国给消灭掉。”
韩懿侯听到公孙颀的建议很高兴,于是就准备联手赵成侯攻打魏国。
准备了数月,韩、赵盟军于次年的公元前369年,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和魏国打了一场战役。魏国在经历了内乱之后国力衰退,又加上无良将,这场战争很快就败落下来,魏罃也被围困。眼看魏国就要被消灭掉,韩、赵两国却在这时起了争执,魏罃重新起势,杀掉魏缓,彻底的坐稳了魏国国君的大位,魏国转危为安。
韩、赵两国争执的起因是对魏国的处理问题。赵成侯主张除掉魏罃,推举魏缓,然后让魏缓割地。而韩懿侯则认为那样做会被人指责残暴,贪婪,就会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人心。于是主张顺势把魏国分裂,魏罃和魏缓各任君主,这样就能大大的削弱魏国的势力,从而消除魏国这个祸患,在长远上于己两国更有利。然而,韩、赵两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韩懿侯引兵连夜归去,赵国失去了强大的辅助,造成了而后的结局。
这样看来,魏惠王之所以没死,魏国之所以继续存在而没有分裂,原因就是韩、赵的分歧,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分析,韩、赵两国国君的战略哪个对那?
先看赵成侯,他主张采用强硬的手段直接杀掉魏罃,而扶持魏缓,从而逼迫魏国割地,好处很明显,能直接得到土地,但是坏处亦很大:一:失道;二:不能有效的解决魏国的威胁,魏国终究不是小国,以长远的眼光看,魏缓总有羽翼丰满的一天,最终肯定还是会威胁到韩、赵两国利益。
再看韩懿侯,他主张分裂魏国。从当时的局势看,经过浊泽之战,魏罃败势已定,若此时韩、赵扶持魏缓,分裂魏国,他不会有什么办法。且魏罃和魏缓势不两立,分裂后的两个国家一定会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统,将会互不融合,互相攻伐。那么长远看,魏国的国力永远不会恢复,韩、赵则失去了一个劲敌,能为其之后的发展拜托最大的麻烦。
显然,韩懿侯的策略高于赵成侯。第一,成大事者何苦迷恋一时得失;第二,制敌的最好方式是消灭,如若不能,其次方法就是让他永远不能发展,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第三,在讲究“人和”、“道”的时代,千万不能违背社会精神,否则一定会遭最基础的力量的背叛。
虽然现在早已没有战国时国家间的争霸,可是军事上的谋略却不过时,演变到如今,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商业战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