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出现让中国商业市场细分走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让中国商业文明倒退若干年
朋友圈砍价之行为由来已久,只要点开链接“砍一刀”就可以把价格随机减少一部分,直到低到不能再低,至今没有理解它的商业逻辑,是通过点击率换取曝光量,进而将广告费回馈给顾客?还是为收集客户数据的有偿行为?如今此类链接还偶有出现,除非亲友之间,否则很难得到群友或朋友圈的热情回应,原因无须多言。
还有很早兴起的拼单、团购模式,越多人购买,单个顾客可能获得的购买成本越低,相当于以商超批发价获得同等产品品质,如今美团已经一家独大,与大众点评联手,结合顾客评价及排名模式,成为电商界的巨无霸,甚至在金主腾讯的主导下收购了独角兽摩拜,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型,使得零售业在互联网工具下变得更为经济、高效、透明、富有活力。
然而今年突然火起来了一家企业:拼多多。怎么火起来的也没搞明白,总之一夜之间,都在讨论它,据称上市后的拼多多市值已跻身中国互联网公司十强,创始人黄铮身家甚至超过了京东的刘强东。
然而其后铺天盖地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披挂着“五坏外消费升级”的定位,无法回避开的是两个关键词:低价、低质。再延展开一点来讲,就是用极低的价格出售极低品质的东西,甚至大量假冒伪劣的产品,常理来讲,这样的商家是该走向倒闭的,然而,它却成功了,成功的极为迅猛,如同中国电商界的一匹黑马,原因在于,中国大量的低收入阶层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品质的敏感度,因此无论假冒伪劣也好,山寨也好,依然受到“五坏外”人民的热烈响应,迅速触发了他们一直未曾爆发的消费欲望,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拼多多的创始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市场研究家、消费者洞察家,他准确的找到了市场的空白,且这个市场之巨大犹如中东油田一般拥有丰富的矿藏(购买力)。
但是我们再看看大量的晒图、买家秀以及对拼多多变为拼夕夕的揶揄。我们不难从中归纳出几条不那么好看的的结论:
1、一件商品,到底还能有多便宜
成本压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有极限吗?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上面很多商品价格之低,匪夷所思,低到你怀疑人生:550块包邮的60寸液晶电视、不到10元一瓶的法国进口干红、不到150块的无人机、1000元左右的跑步机……。就算购买基数再大,商品“可使用”的基本成本还是不可能减少的,这就使我们有一个疑问,它的成本是怎样控制的,而且竟然还能有利润空间?质量可靠吗?用料安全吗,经过权威认真吗……无从得知。
2、“实惠”产品制造了扭曲的消费心理
山寨仿冒横行,造成低价消费高质量产品的幻觉,进而形成轻易获得满足的消费心态,对真正好品质的努力追求轰然坍塌。尤其对于“五坏外”人民来说,“便宜没好货”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你看看,现实已经赢了,朴素的实用主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人民群众沉溺于低价高质的消费狂欢中已势不可挡!
3、镰刀从向中产挥向低产,低阶层的钱袋已开始失守
且不说“五环外”人民群众欢天喜地的买到了自己自己喜爱的物品,要你这个妖怪来管?没错,中国电商的发展星火燎原,早已发展到了十八线,同时带来低端制造业的繁荣和兴旺,造成商家与消费者同乐,两全其美。可是,除了劣质商品收割了大量利润之外,谁能又保证相关的商家不闻风而动?股市、P2P、区块链已经割了一大茬中产的韭菜,谁又能保证这一波准中产及低产不被嗜血的商家盯上?
4、低端消费制造繁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幻象被戳破
拼多多的成功,显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所谓的部分国人在海外的阔绰消费,不过是一叶障目,营造出中国人有钱的幻象。其实在小视频领域一大霸主快手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大量粗糙品味、猎奇观念和娱乐心态的国人的占有半壁江山,进而延伸到消费领域,促成拼多多的成功,这一点也不奇怪,能解释快手的成功当然也能解释拼多多的成功。当然,这也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真实一面。
那么,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低迷,在贸易战中拼的头破血流,拼多多一定会拥有更多的用户,进而干掉京东天猫,真心祈祷我们不要走到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