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天离开过康复锻炼,也没有一天离开过文字表达。
通过锻炼,发现身体的薄弱环节,那就是右手和右脚的长期少动,左右身体运动配合不协调。左半边的手脚过度使用,颈椎和腰椎不同程度的老化创伤疼痛,影响到整个身体健康素质的下降。之前的习惯使然,总以为右边身体难于把控,渐渐就专注于使用左边手脚,就像和人打交道似的,总拣态度好和肯帮助的人去多次麻烦。长此以往,形成了惯性思维,自然而然就忽略掉了右边身体的训练和使用。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发现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打破了平衡协调的功能,悔之晚矣。就像人总是刻板地分出对错,灵活性被淡化而变为僵化,处理起问题来,很难换位思考,人变得很固执。习惯的改变和改进,绝对是艰难的事情,还能够补救,只是过程要艰难得多。别无他法,经验的积累,社会的进步,也总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冲突和弊端才会显现而出,回过头去纠正。亡羊补牢式的挽救方式,看似晚了些。得到安慰的是,最起码,我的意识苏醒过来了。摸着石头过河,带着问题上路,好像也是符合人生的过程定律。我的行动重心移到了对右手右脚的康复训练上来。下半程的人生又有了既定的重心。难,显而易见。迎难而上,得找对方法。找到支撑点,花大量的时间训练,相信是抵达信念的第一个关卡。希望,也是我们得以继续前行的动力。接受改变或不可改变,尽心尽力,我不断地努力说服自己。甚至痴迷得在梦中,仍会不停止地挥动右臂,一次次拉伸、高举,侧弯。把疼痛看成是僵而未死的好征兆来看待。顺其自然者把这种表现看为自虐。奇迹的产生,总是在一遍遍自虐中,慢慢得以升华。铁杵磨成针,看似浪费了材料和时间。有些人事,也只能依靠过程来抵达目的。现代化的捷径,产生效益的成倍增长,适合于制造大多数的相似,而对于个体独特性而言,打磨,训练,比对,改进,一丝一毫的改进磨损,需要用心思,一点一滴地改变重塑。不能急躁性急。把身体的支撑重心,也往右脚上转移。脑瘫病人的平衡力和协调力,训练的难度相当大。有没有效果,同样属于未知范畴。尽力了,不给自已留遗憾。
文字表达和脑瘫疾患一样,注定和我不离不弃,相扶相携地走下去。同样地,意识到时间对于我的残酷性,没有从一开初坚持下去。表达的探索,也像是发家致富一般。从零开始,越开发,越广阔。深邃宽广得望不到边界。苦和累,都让你欲罢不能,欲休不甘。也像爱情,不维护,就会枯萎凋零。如若你不放手,他也不舍弃,共同提升维护。平淡中有惊喜,惊喜后埋下伏笔。接受,忍耐,为爱而改变。矛盾升起,正视解决,困惑学习,坚守信念。
长长的一生,总会有感动的点滴,总会有幸福的哭泣,也总会有痛苦的不忍不舍。一步步地成长,累积。付出艰辛的劳作,规划自己的前景。简单和繁复的更更叠叠。看清了往前去的路径,种上花花草草,洒下雨露汗水。没有谁能够代替你的感受,你渺小,你仍不可或缺。
犹如迷宫图摆在了眼前,进口出口若干,你也有兴趣,一遍遍地选择进口,曲里拐弯地走向出口。在哪一段路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最难走的路最费时。今天走不出去,明天再走。如此步步尝试,成与不成,皆有定数。不可控的那一部分,就像我们的出生不由我们决定一样。我们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成为我们前行的轨迹。
改变习惯,痛,难,需要时间。也有可能,无法抵达想要抵达的地方,但最起码,是清醒的,知道自己输在哪。在哪里走进了岔道,又如何拐弯。
如果我们把万物都当成是有生命的生灵,魔幻现实主义,以文载道或是原样呈现,人性与物性的共通,现实或虚构,细节是你生活的不同经验中的获得。我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探索个人的思想领域,进行大胆地自我剖析,不偏颇,揭露自我的恶,宏扬人性中的善,物景相衬。越深入肌理,骨骼,揭开表面的画皮,使真实的面目浮于字里行间。我缺少的正是创作的作品。
每一天都会碰到新的人,新的事。每一天都将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