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kindle下了一些如何写作的书。这本《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文笔优美简练,让我想起《瓦尔登湖》。而且作者结合禅修和写作,倡导通过写作修行。
我一向对禅修方面的书很感兴趣。所以看了两章之后,我就上网买了实体书。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作者:[美]娜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
译者: 韩良忆、袁小茶
版本: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年8月
01
作者娜塔莉.戈德堡是一名诗人,也是画家和书写教练?——作者简介是这么写的。作者结合禅修和书写开办“真正的秘密”写作营,一教三十余年。
本书是她的代表作,1986年出版后变登上畅销榜,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
全书看完,对有心学习如何写作的人,会感受到莫大激励。
书中讲述了作者和学生们的写作经历和心路历程,主张通过写作来学会写作——写写写,一支笔,一张纸,加上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的练习。
这倒是没错,凡事大抵是熟能生巧。
但是我仔细一想,读完之后,好像并没有学到什么实质的东西。无干货。
从作者的介绍可以看出来,畅销书,几十年开课,禅修,这些都是很多成功学导师们的标签,这可不就一本打鸡血灌鸡汤的成功学!
成功学的书都是这样的套路:说的道理都对——你真没办法去挑他们说的道理错误。给你鼓舞、给你激励,让你觉得只要想做、敢做,就能成功。
让人如醉酒一般晕乎乎如在云端。等你清醒过来想要行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学到。
书中作者也讲了有几个学生,就是不停的听她的课,可是就是没有学会写作。
如果你想写,不用精神鸦片,你也会去写。不想写的话,再怎么打鸡血还是一样不会拿起笔去写。
正如作者所举例子:她的胖子朋友,决心做运动,他到书店去找本书,好参考阅读一下!但光是读有关运动的书减轻不了体重,得实际做运动才能减肥。
客观来说,这是一部以写作为主题的散文集,而且作者作为诗人,文笔确实很优美,所以我才上了她的当。
假如想要学习如何写作,需要的是方法论的书。这本书更适合想多于做的人,觉得看完就能学会写作,最终只是缘木求鱼。
02
那么这本书是不是一无所取呢?本着从石头榨出油的精神,我梳理了一下书中实用性的技巧。
1.定时练习。
自己设定十分钟、二十分钟或一个小时,并写完整个时段。
期间不间断地写,不要停下来,不要删除,不要编辑,不要想合不合逻辑。
2.每个月写完一本笔记本作为练习。
随便写什么都行,只要把本子填满。
作者认为这叫堆肥。不断挖掘生命中的有机细节,直到有些细节从杂乱无章的思绪垃圾堆里筛出来,好让美丽的花朵能从沃土中绽放。
3.做一个题目表。
每次一想到什么,就加进题目表上。当你坐下来写作时,便可从表上随便抓个题目开始写。有助于加速启动写作,减少阻力。
4.描写真实生活的细节。
5.在不同环境下写作,以培养专注和随时随地都能写作的能力。
03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杰克凯鲁亚克写《在路上》的经历。这本书他酝酿了4年,从1951年4月2日到22日的20天的时间里,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在一卷120英尺长(36米多)的打印纸上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他几乎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用即兴式的写作手法,抛弃一切文法,纯粹由着心性写作,漫无章法,想到什么写什么。
作者作为一个美国诗人,又是学禅修的,从书中来看似乎还做过嬉皮士,书中也几次提到凯鲁亚克和金斯堡。
书中有一章作者认为学生的习作太扎实太理性,是因为没有人嗑过药。当然不是说要叫学生嗑药,而是借此提出观点,认为应当偶尔疯狂失控一下,用不同于平时的观点看问题。
垮掉的一代都是有嗑药的,凯鲁亚克写《在路上》时好像也是嗑了药,作者会将写作和嗑药联系起来,我认为是因为她非常熟悉垮掉的一代推崇的“自发性写作”,甚至她所提倡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自发性写作”,对比一下百度百科对“自发性写作”的介绍,如出一辙,可以作为本书的思想概括了。
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亦是金斯伯格视为其写作原则的“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想”,强调写作时“心灵的顿悟、体验和启示”,亦即济慈所说的“反面感受力”——写作时“无须烦躁不安地去弄清事实、找出道理”,诗人应遵循的只是自然,“犹如风吹过树叶发出声响”。
作为一本出版三十多年的书,在网上却几乎搜不到作者的信息。
作者在书中提到毕业于1970年,《在路上》是1957年出版,作者的这本书是1986年出版。作者和垮掉的一代、“自发性写作”之间必然存在沿袭的关系,这一点出版商却没有予以说明。或许出版商是知道的,因为自发性写作的方法其实并不适合大部分写作者,假如点明了,受众群体范围缩小,会影响到销路。
最后,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作结:基本上,如果想成为好作家,就必须做三件事:多多阅读、仔细深刻地倾听,以及多多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