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自「爆品研发力 前篇」
导语
身为一个研发者、我经常信奉的是「信、破、立」的过程。「观察」一门新学习的事物,先全然包容并充份学习;接下来「解析」,透过拆解去了解理论的形成结构;最后是「重构」,揉和了自己与第三方的观点,重新将知识点组合起来,进而活用。
在茶饮中主要有四大类的原料,首先是茶底;然后是水果(果茶或果昔);其次是奶类(奶茶或果奶);最后是糖类。良好的配方设计,可以做到如同魔方一样,将几大主要原料结构的「还原比例做到浓度一致」,从研发端制定好原料标准规格,并透过相同的配方操作结构输出到培训、落实到门店执行。
以目前新茶饮的主流茶基底来说,最主要使用的是两大类:风味上扬型茶底与果香韵带茶感型茶底。风味上扬型最大的优势在于鲜感强、前段的风味表现性令人印象强烈;缺点是持续性较差且涩感也强,需要与水果、糖等原料针对中后段风味表现进行修补调整。
果香茶感型则是前鲜香较差,主要在中段入口后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与较厚实的质地。所以在制成调饮的过程需要针对 前段的「鲜香」及「后段」风味的持续性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 风味上扬型茶底在制做调饮的基础中,提供的是一种前段高 然后是风味逐渐下滑(下坡)的基底地基,中后段还偶有苦涩感需要修补;果香茶感型是中段高、前段稍低而后段更低的风味基础,所以需要调整前味与后味。
水果是个性丰富、表现力很强的原料,往往同一颗果树上结出的鲜果滋味皆不相近,所以所谓最佳表现的果汁风味,往往是单一产区、或者是多种相近品种的复合风味。最大的挑战也是来自于品质的稳定,选择较好的加工产品有时候也是不错的选择(丧失部份鲜感)。
果酱(浓浆)+鲜果的组合是目前最佳的表现方式,加工水果原料提供风味的稳定表现,少部份现场加入的鲜果提供水果的Fresh新鲜感。
奶制品在饮品中要追求更好的风味表现,往往需要多种叠加,因为单一奶制品往往有其风味上的缺失点,透过叠加奶制品可以将风味需求尽可能接近我们想要的最终表现。例如:
奶盖:牛奶+淡奶油+芝士+炼奶
厚奶浆:牛奶+淡奶油+炼奶
醣类的叠加更多时候是在工厂内完成,蔗糖或冰糖单一糖类熬制的单方糖浆,往往流动性太好;加入双醣(麦芽糖)增稠;然后添加蔗糖素等高倍甜味剂,将总糖度拉高到适合常温运输的标准。糖类中的叠加在配方研发中更多是为了修适口感(质地),不同的糖在不同的茶底/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在口腔内的感受度都不一样。所以要选择适合的糖浆,往往要导入配方后进行多种茶底/多种温度条件的测试,才能按照风味表现去选择适合的糖。
饮品配方中所有的原料感受都是服务于我们的嗅觉与味觉,其中嗅觉的感受比味觉更为强势;味觉表现上更趋向强度与质地,所以配方设计上要先确立香气,再决定质地。
味觉的对比作用:甜与咸/咸与酸,对比是指当其中一种口味加入对比味型时,会突显双方的存在感 并增加彼此的感受强度,例如甜味中加入少少盐,或者咸汤中加入少少的糖,都会将主体风味的感受层次加深。
味觉的相乘作用:甜味与甘味,当配方中同时有甜味与甘味时,整体的甜味感受会受到强化。例如将 罗汉果萃取物(甘味剂)加入少糖或低糖的茶饮中,能得到相近于全糖茶饮的感受,但是整体糖的添加量降低了,进而减少糖的使用、身体的负担也较少。
味觉的消杀作用:甜味与酸味,这两种口感相互克制,当一方增加比例时,另一方也必须将比例增加。例如 柠檬茶,当柠檬的使用量增加时,糖的使用量也必须同步增加。往往好喝口感重的柠檬茶,其中的糖使用量也令人咋舌。
味觉的变调作用:苦尽甘来 酸极苦来,苦味或酸味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后,此时喝水会产生味觉的变调感。这是味觉自主产生的补偿作用,味蕾细胞在单一口感的自主补正。
我们配方设计中所有对于原料的叠加使用都是为了两大主要目的:
修饰缺陷 or 强化特点
叠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叠加或三种叠加,其比例约为「七三」或「六三一」,选好表现的主体原料,针对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叠加调整。最好的方式是:当你具备一定规模时,将你的叠加法则交付给专业的厂家ODM,并签定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合同。只有将大量的基本工作标准化批量化,门店端的工作才能更简化,大幅度降低操作失误的机会(增加效率)。
茶底的叠加可以来自专业茶厂主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开发。基本原材料的价值在产地都已经标好了价格,而真正创造的价值来自于拼配,拼配的知识是创造价值的途径。
饮品的趋势中,其中对于健康的追求是永远不变的趋势,植物基产品是我一直观察的原料范围之一。植物基产品不同于奶制品,单一原料在风味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所以透过多种原料的叠加来趋进于我们想要的理想风味。逐渐将植物基产品调整为良好稳定的「介质」,才有机会将产品应用的可能性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