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有一首歌里说:世界上长得最像的男人,幸运的是知己,不幸运的是甲乙。孩子从小很听父母的话,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叛逆期,对父母的做法很失望,嗯,其实呢,父母就是一个路人甲。孩子认为父母说的都不对,用自己的思考构建起了一个偏激的世界,这个时候的孩子陷入了自大狂状态,事实上,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它标志着孩子的第一个认知周期已经结束,很多人都无法开始下一轮的认知周期,成年人沉浸在自大狂的状态里,成为了一个认知留级生,当一次次冲撞没有改变你的认知的时候,你的解释体系就会越来越发达,凡是遇到问题就都认为是他人的错和环境的不公平,都是他们有意陷害造成的后果。处于自大狂状态时,也会有一种附带心理示弱恐惧症,面对事实,不愿承认自己是弱小和残缺的这个真相,所以认知是片面的,在叛逆期的孩子,身上主要表现为礼貌恐惧,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不怯于礼貌,心里有底的人才不在乎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表现出示弱的礼貌状态,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认知当中有甚至充满了谬误时,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周期已经结束了,但并不意味你已开始下一个认知周期了,人越早怀疑就越可能进入下一个周期。怀疑是认知周期的终点,相信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起点,怀疑表示你进入了一个中转站,此时你进入了舒适区,人的惰性会让你成为一只愤怒的小鸟,从愤青一直活到愤老,心智上一直是个可怜的老小孩。雄辩症患者,一直追求一种成就感,其实是认知留级生。马克思说,你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还要树立对信仰的权威。相信怀疑的力量,也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延迟抑制自己的否定性判断,逐渐放弃简单粗暴的反应,让自己保持一种对于他人和世界的拥抱状态,拥抱就是接纳和相信,保持开放的心态,让自己的认知迅速的形成周期并迭代,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开启新的认知周期,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谦卑、相信到狂妄、怀疑,再到谦卑、相信的一个循环过程。
一辈子的恩师,往往是那种没有指点你一句话,只是制造了一个场景的人,也包括那种主观上为难你,甚至要嫁祸于你的人,他无意中制造的一个场景,使你突然从原来的自大狂状态,一下子挣脱出来,不得已进入到一个自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的谦卑状态,然后开启另一个新的认知周期。
---------来自吴老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