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的今天,山东济南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一位女婴呱呱坠地。
没人想到,这个普通的女娃会开创一枝词坛奇葩——易安体,把婉约派的词风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后世词坛的典范。
她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一代词宗”的李清照。
关于她前半生的休闲生活、后半生的苦难悲惨,不再赘述。在她940岁生日的今天,只静静地欣赏她的词,默默地写寥寥数行字,作为纪念吧。
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
月下独酌,李清照之影,摇曳在古韵的涟漪里。
她,如一朵娇艳的花,绽放在历史的深处,那抹清丽的倩影,穿越千年,仍旧婉约动人。
记得当年,那少女初长成,才情横溢,风华绝代。她以墨为剑,以词为盾,书写着生命的华章。一笔一划,皆是心血,一词一句,尽是真情。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大力称赞。
16岁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那时的李清照,词坛得意,爱情也得意。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不过随着婚后不久赵明诚的出仕,小夫妻时有别离,聪慧而感情细腻的李清照,便把她的深闺情趣、离愁别绪,一股脑融入她的词中。
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皆以形象意境的新奇巧妙,情感抒发的真切细腻而成千古绝唱。
有多少人曾深情地思索,尤其是那些心系济南的人,他们默默感慨:倘若历史未曾上演那场“靖康之变”,李清照或许能在一派宁静与和谐中,享受她优雅的一生。
她会在诗意盎然的时光里,沉醉于美酒的醇香,沉醉于鉴赏珍宝的雅致,或是抒发心声的填词之中。她的一生或许将在诗意盎然与醉人的词墨之间,轻轻落下帷幕,宛如一场美好的梦。
可惜好景不长,上苍赋予她绝世的才华,却安排了她半生悲苦的命运。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后又遇上战乱,下半生,她的生活急转直下。
经历了南渡的沧桑,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前的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国破家亡后,朝廷动荡不安,个人生活更是屡遭重创。她在这场人生的风暴中备受煎熬,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这使得她的词作不再像早年那般清新明快,反而充满了凄凉低沉的音调。这些词语凝聚了她的悲伤和无奈,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哀歌。
《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这不仅仅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更是一个闪耀的符号,她的锦词丽文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古代文坛的夜空,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女神之星。
她的才情与智慧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千年的时光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