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定公六年(506BC)三月,晋国召集诸侯在楚国境内的召陵(河南漯河)——也就是齐桓公当年大会诸侯的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盟。此次的盟会声势浩大,参加此次会盟的国家数量至少有十九个,而参会人员规格也远超以往的历次会盟,其中就包括晋定公、宋景公、鲁定公、卫灵公、郑献公、曹隐公、蔡昭侯、陈怀公、杞悼公、许公佗、莒郊公和邾、顿、胡、滕、薛、小邾等共计十七国的国君,以及王室刘文公和齐国的国夏等大国重臣。
要知道的是,在会盟召开的那个时间点上,中原传统版图内能够叫得上名字的国家只剩下三十个左右,参会的国家就有将近二十个。那些未参会的国家,要么是自外于中原秩序,要么就是东方诸侯的附庸,因此可以说这次会盟几乎是囊括了中原秩序以内的所有国家,可见晋国的雄心有多大。会盟的地点选择在楚国方城之外的召陵,其议题也是直指楚国。而会盟的起因,按照一般的说法,是晋国想要为蔡国讨个公道。
蔡昭侯受辱于楚
早些年,蔡昭侯带着两套制作精美的玉佩和华丽的皮衣去到楚国,将其中的一套献给了楚昭王。楚昭王设享礼宴请蔡昭侯,在享礼上,两人同时穿上了皮衣戴上了玉佩,这让令尹子常很是眼红,便去向蔡昭侯索取。但蔡侯却坚决不给,子常因此大怒,就将其扣押了。不久之后,唐成公也到了楚国,子常看到他带的肃爽马很是威武雄壮,又想找唐公索取,结果唐成公也不给,他就把唐成公也给扣留了。
到了三年后,也就是晋定公五年(507BC),唐国有人到楚国去,请求与先前跟随唐成公的人轮岗,楚国人并未阻拦就让他去了。这个人见到唐成公后,就把原先的侍从灌醉,偷了马献给子常,子常心满意足就把唐侯放了回去。
这件事情被蔡国人知道后,也学着唐国人的样子,把玉佩献给了子常。至于那件精美的皮衣,在蔡侯身上穿了三年,估计也已经没有原先那么华丽了,因此子产也并不稀罕。子常见到了玉佩,便也不再深究,而是向蔡国人说道:“你们的国君之所以长期滞留我国,是因为你们没有准备饯别的礼物,这次就算了吧,如果还有下次,你们可吃不了兜着走哦!”
蔡昭侯并不是爱惜财物,而是看不惯子常骄纵的样子,如今被滞留在楚三年,受尽了屈辱,更是心里不痛快。他在渡过汉水时,将随身的玉璧丢入江中,发誓说:“此生此世,若是我再次渡过汉水往南,天打雷劈!”誓言许完,蔡昭侯就日夜不停地赶往晋国,以自己的儿子元及大夫的儿子为人质,要求晋国为自己洗刷耻辱,这才有了这次盛大的会盟活动。
卫蔡争先
但就是这样一场盛会,国际上却普遍不看好。卫灵公在出发前,子行敬子曾说过,各国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必然会争论不休,这次的朝会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果然到了盟会上,诸侯不为伐楚的事情操心,反而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执不休,而且这事情也是因卫国而起。
因为这次的会盟时因蔡国而发起的,蔡国又是新归晋国,为了表示对蔡国的重视,晋国原本打算让蔡国在卫国之前歃血。卫灵公听到了消息,就派祝佗去向刘文公的随从苌弘打听。
苌弘如实回答说:的确有这件事。不过他又劝说卫国不要为这件事动干戈,蔡卫两国的始祖蔡叔和卫康叔是兄弟,蔡叔年长,因此蔡国排在卫国之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祝佗却不依不饶,他反驳说先王向来是尊重德行的,并引经据典追叙了当年各国受封时的往事,特别是晋、卫、鲁受封的渊源,并指出蔡国始君蔡叔曾连同管叔一起引诱商人侵犯王室,酿成了大乱,因此被流放。还是蔡叔的儿子蔡仲弃恶从善,受到周公的举荐才得以受封为诸侯。这样有前科的国家怎么能排在卫国之前?
更何况:“文、武、成、康这些先王的兄弟子侄有很多,并不是人人都受到封赏。武王有兄弟八人,只有周公、康叔、聃季三人在王室任职,这可不是按着年龄来安排的吧?我们再举个例子,曹国是文王的后代,晋国是武王的后代,若是按照年龄来论资排辈,那可得把曹国排在晋国的前面了,您觉得这样合适吗?这恰恰是违反了先王的规制啊。晋文公践土会盟时,卫成公不在场,即便如此,他的同母兄弟夷叔也是排在蔡国之前的。如今今天就摒弃了德行反而要论资排辈了呢?”
中行寅索贿
苌弘也是有学识的人,但也有些执拗不过祝佗,只好让刘文公刘虿跟范鞅商量。也刚好在这个时候,蔡昭侯和晋国的中行寅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盟会刚刚开始,中行寅就狮子大开口地向他索要财礼,蔡昭侯本来就因为受子常的欺辱气愤不过,如今连晋国人也来索贿,自然是更加恼怒,便一口回绝了中行寅的无理要求。
中行寅自然不会像子常那样毫无顾忌,但给蔡昭侯下眼药是肯定的。他跑去跟主政的范鞅说道:“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北有中山的侵扰,内有疟疾的流行,而天下诸侯也怀有二心。在内外不宁的情况下攻击敌人,恐怕很难有胜算。更何况,平白无故地抛弃弭兵的盟约招来怨恨,对楚国来说并无大碍,反而让晋国失去中山,徒留一个劳民伤财的骂名罢了,倒不如辞谢蔡侯为妙。”
按照范鞅和中行寅的人设,两个人素来贪婪无礼,在自身的利益面前,一切的国家大事都无足轻重,范鞅因此很痛快地答应了荀寅的请求,蔡昭侯再次因为财物而在诸侯面前受辱。
这么一来,替蔡昭侯报仇的事情也没人管了,排序的问题也不重要了,卫国人终于如愿以偿在蔡国之前歃血。这次会盟,就这样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自然也就让诸侯对晋国的不满愈发显现了出来。
吴国兴起
这边厢,晋国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气派的会盟活动,却什么事都没干成;那边厢,南方的吴国,却悄无声息地办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天下诸侯皆为之震动。
事情还要从召陵会盟说起,由于沈国人拒绝参会,晋国便指使蔡国灭掉了沈国(河南平舆)。楚国眼巴巴地看着蔡国叛变投敌,还悍然灭掉了自己的兄弟,心里充满了委屈,但因为对方人多势众,一时也不敢作声。等到他们开完了会都散伙了,他们才整备了大军前去征讨叛逆。蔡昭侯是铁了心要跟楚国对着干,既然晋国帮不了自己,那就另寻他途,而这,就引发了春秋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柏举之战。
当时在吴国政坛活跃着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就是伍举的儿子伍员,也就是伍子胥;另外一个叫伯嚭,他是楚臣郤宛之子,伯州犁之孙,晋国大夫伯宗之后。两个人都是因为受到费无极的迫害而出逃的,其整个家族都被楚人屠灭,因此对楚国恨之入骨。特别是伍子胥,曾发誓一定要灭掉楚国。伍子胥起初并不受待见,但因为后来帮助太子光——也即吴王阖闾——夺取君位立了大功,才渐渐被吴王看重。
当时楚平王因为灵王过度进取的教训,在国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则在边境上到处修筑防御设施,却不主动出击,让吴国人很难占到便宜。伍子胥借用晋悼公疲楚服郑的计策,建议阖闾将吴军一分为三,对楚国展开车轮式的骚扰,终于使得楚国不堪其扰,对于吴国的骚扰也渐渐麻木了。
这次晋、吴两国联合诸侯伐楚,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也让楚国人很是紧张。好在他们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长城外骚扰一通之后也就没有下文了。等到晋军退了,楚国渐渐缓过神来,急忙出兵去敲打蔡国。奈何蔡国根本不惧,他们仗着背后有诸侯联军撑腰,反而早早就与吴国通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