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杭州江干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令人唏嘘的案件:一位母亲虐待自己2岁半的女儿致其死亡,受到法庭的审判。被告人王某30出头,生有2个女儿,为了一家团聚,也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在把大女儿拉扯到六七岁的时候,把小女儿圆圆也从老家湖北接到了杭州。谁能想到,小圆圆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并不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而是各种折磨。这个把她带到世界上来的人,亲手摧折了她花蕊般娇柔的生命。
之前对这个案件有所耳闻,法庭公开审理后,媒体报道了更多的细节,了解越多越让人心痛。是的,对于你我,这可能只是意味着一则新闻,那只是“别人”的故事,人世间的悲剧哪天不在上演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从昨天同事们在微信群里议论此事开始,我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想象那个孩子的模样,时不时地为她出个神,发个呆,耳畔仿佛有她忧伤的哭泣。那是一个生命,那是一个孩子,她如此弱小,她上辈子该是欠下多少债,今生要遇到这样一位母亲?王某的所作所为,难以想象这会是一位母亲的形象。因为孩子把大便拉在裤子上,她把孩子摁进了平时用来接水的塑料油漆桶;因为孩子吃棒棒糖弄张衣服,她用牙齿狠伤孩子的嘴唇;因为孩子打瞌睡(后面证明是虐待致病造成的),她动不动甩女儿耳光…斥骂、拧嘴巴、用衣架殴打、用冷水淋头等等。经司法鉴定,小圆圆全身有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累累伤害,她是长期外伤导致的死亡。制造这一切的没有别人,恰恰是她的母亲。
孩子是柔弱无助的,她默默地承受没能发出丝毫的反击,最终只能以死亡的方式呈现她的存在。这位“非人”的母亲“令人痛恨”,无论那是谁的孩子,都不允许这样!虎毒尚不食子,一个母亲(经司法鉴定精神正常),何以能做出这样的行为?
被告人王某把“母亲”这个角色演绎到了反面的极端。她对生活有种种不满,她自身无法化解伤痛,把孩子这个最弱者作为了发泄的工具。可以想象小圆圆和她的姐姐(也曾受母亲虐待)有多多少次泪流满面,有过多少次绝望的哭泣。然而,我突然觉得——她们的母亲本身或者曾经,何尝不是一个哭泣的孩子?是另一个长大了的“圆圆”。是什么样的遭遇和心历路程,使她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曾经发生在她身上的,有过什么样的伤害?为什么她会有完全悖于常人的认知,直到将女儿虐待致死?要知道,她的家庭中丈夫有正式的工作,有能够维持生计的收入,家人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疾病,本可以经营得有滋有味。难道真的只是她泯灭了人性?
有些人,或者说人在某一个阶段,其实不能,至少不能很好地面对自己,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摆脱那个状态,尤其是有过太多太深伤痛的人。如果一个人讲话咄咄逼人,你跟她交往会感到受伤,但请你原谅她,因为她内在的苦可能已经无法承载,才会去伤害别人。这个伤痛的过程是她内在的旅程,只不过她意识不到她需要疗愈,所以选择了再伤害别人,这是一个强迫的模式。
小圆圆的母亲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全程泣不止声。她曾经像一只玻璃瓶里的苍蝇,撞得遍体鳞伤还是找不到出口,她挣扎的方式和代价,就是亲手毁掉了女儿,把自己送进监牢,在追悔中度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指责王某的歇斯底里,不可理喻。我也无意于为她开脱,只不过我相信在她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外部(社会性)的原因,一个人错到这种地步,自身难辞其咎,但偶然的背后总有一些必然。再想想看,有过类似困境的,何止是她呢?程度不同而已。在人们能够唤醒自己的时候,是不是多多少少都已经付出了代价呢?
俗话说的好,育儿育己,但首先是育己。中国家庭的分工普遍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承担更多育儿的角色,如果母亲为孩子过分牺牲、付出、奉献,一来容易放弃自身的成长,二来容易对孩子造成过度养育(如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像直升飞机一样始终盘旋在孩子的头顶随时随地要出手干预孩子方方面面的生活),三是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扭曲对爱的理解,比如把自己的人生愿景全部绑架在孩子身上。相比较而言,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更容易获得自身的成长,更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她们首先是过好自己的精彩人生,并以这种方式言传身教。如果母亲自身始终处于焦虑、忙碌、疲惫的状态,她能带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并且她无形中塑造的孩子未来的生活模式,也是如此。女人们总爱说“对自己好一点”,其实如果“妈妈们”能正确地爱自己,那么受益人不仅是自己,还扩展到孩子、家庭、社会,“功德无量”呢!
同事曾经感叹说,现在找什么工作都要资格证,唯独作为父母这么重要的岗位却没有什么培训,也没有考核,“持证”就“上岗”,结果是很多并不合格。“生”易,“养”难,做父母也是要学习的,要不断学习做合格的父母,做更好的父母。
尤其是女性,因为母亲的角色对家庭的和谐幸福具有主导意义。让女孩、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一个国家如果具有普遍高素质的母亲,这个国家的前途也差不到哪里去。本案中的王某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程度,但即便是完全文盲的母亲也不会做出她这样的行为,并不能说如果王某的文化程度再高一点悲剧就会避免,也不是说文化程度高的母亲就一定合格。只不过,受教育程度跟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纠正认知偏差,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行动,从而摆脱自身困境的能力,整体上是正相关的。我相信所有的母亲都爱她的孩子,这种爱往往超越了爱自己,但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给予的爱的方式和质量是有差别的。
愿那些哭泣的孩子,找回丢失的幸福;
愿万千家庭,都有慈爱的母亲;
愿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