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虎祥先生的书法艺术
清末大家赵之谦先生谈书法篆刻创作时曾说:不失古意,尚有新境,若熟悉陌生之君子,方能引人眼目。寥寥数语,道出书法之真谛,其意不言自明,就是说书法创作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应该具有时代的审美意趣。那么,如何师古而不泥古,写出熟悉又陌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呢?
认识了杜虎祥老师,这个困惑我多年的问题,从老师的笔墨精神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2012年,我在永新苑小区楼下开了一个便利店,先生就住在楼上,算起来已有六个年头了,先生对于书法的执着和敬畏,对待生活的包容和乐观,以及对待朋友的真诚和大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尤其先生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精神和谦慎的态度,更是我们后生晚辈们值得敬重和学习。
先生自幼就酷爱书画,因为家境贫寒,先生就以大地作纸,黄泥当墨,树枝为笔,涂鸦在红庙坡村的田边地头。后来,先生供职于西安化工厂,经济有所好转,重拾纸笔,醉情翰墨,以颜体为基,点划结体细致入微,终得颜公之精神。“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先生喜欢二王,从雁塔圣教序入手,揣摩结体和笔法,又沿着二王一脉,不断临习自叙帖,祭侄文稿和书谱,从中汲取营养,又花大量的时间研习米芾,王铎的墨迹,扎根传统,不遗余力。东坡先生曾说,学书者,天分第一,勤学第二,多见次之,先生具有艺术的细胞和天分,又沉醉于古人书帖之中享受其乐,每日坚持四五个小时,临池不辍,究其理,悟其道,品其格,于古为徒,终有收获。先生书法作品以二王为宗,古意浓烈,格调高雅,飘逸灵动,若绵绵春风,吹拂在古城上空。
古人云:书法先宗一体,后博览众长。先生没有被二王一路的书风所局限,师从著名书法家杜中信先生,潜下心来,研习魏碑,从张猛龙入手,先后临习了元羽墓志,李璧墓志,龙门二十品等十几家碑帖,取法魏碑的宽博苍茫,厚重俊郎的特点,融入二王洒脱妍美之中,后来,先生书风骤然有一股西北人的豪迈和粗旷。
当今书法,大家看的不完全是功夫,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如何出彩和变通,化解与重铸。这就要求书家必须涉猎广泛,博古通今,要有传承,还得有创新。先生取众家之长,临百家之帖,寻觅书法的变通之道,不就是在茫茫的书海中努力寻找着熟悉的陌生吗?
黄宾虹在《书论》中曾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守得住墨,勿使信笔涂鸦,锋要藏,不能露。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先生深谙此理,用魏碑的沉着,写二王之飘逸,其作品磅礴大气而不失灵动,线条粗旷而不失流畅。记得沙孟海先生曾经说过,书法之美,在于传承中有正大气象,先生之书法,依然有翰墨精神和正大之气象。
孔子曰:七十随心而不逾矩,先生年将七寻,已经到了人书具老的年龄,对书法的认知亦臻佳境,古人云,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先生挥洒自如,任性恣肆,作品清晰瑞秀,浑厚扑茂,亦然有古人之遗韵,今人之精神,观之令人耳目一新。
也许,先生之书法,就是书写的一种境界,一种坦然自若的处世之道。
先生常常告诫我:书品即人品,学书先学做人,此乃学书之基石。再看先生之书法,正如他的人格品性,为人不卑不亢,豁达率真,做事真诚面对,坦然处之。先生伏案临古,不为名利,实是为了差心慌,度闲心,求得心里安逸和充实。按说,先生亦步入富裕家庭之列,然先生不打牌,不远游,没有其它喜好,把时间都留给书法,然而,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高度赞誉,却从不以书法家自居,多少人要为先生媒体宣传,都被先生婉言谢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试看当今社会,先生能视名利于浮云,又能知行合一,实施于言行,可见其境界,窥其精神。
在我的心里,先生俨然就是一位长者。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书法的执着,对待朋友的真诚,都是吾辈学习之楷模,以先生为师,将终生受益。
文/槐林斋主雷永平
制作•文字• 槐林斋主人•雷永平
图片来源:杜虎祥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