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室右铭:(置于每间教室的正、后黑板上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
看看你的同学在做什么! 想想你该做什么!
看看你的同学是怎么做的! 想想你该怎么做!
第一节 “1+1”单元组建设背景介绍
一、合作学习的背景介绍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小组学习形式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活动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行为品质的主要活动形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能否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采取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助力。
二、“1+1”单元组建设的背景介绍
鉴于国际、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需求,以及合作学习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及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性。“1+1”教学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了系统性、规范性、建设性的批判、吸收,整合形成涵盖学科课堂教学的教学单元组建设、课间活动及管理的校级活动单元组建设,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的社团建设的多层次、多向度的“1+1”单元组建设体系,以满足学生多向度、多层次的学习需求,为培养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知、行、思、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铺路搭桥。
三、“1+1”单元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叶澜教授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1+1”单元组建设就是一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它不仅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交流,还是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交流、探索、和谐发展的纽带。“1+1”单元组作为合作学习形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形成一内一外的互补、共融关系,共同为促进学生高效的“学”服务。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内在的自主研修,也要有外在的交流与合作。既要有学科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学习,也要有主题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活动。这就需要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也需要掌握与他人交流、探讨、实践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
若把学生的学习比作一个学习体,那么自主学习就是这个学习体的“骨髓”,教学单元组是“骨”,校级活动单元组是“五感四肢”,社团活动是“肌肉”。单元组的合作学习形式是一种外显的、与外界交流、接触、探索的学习形式,而自主学习形式则是一种内隐的、根本性的学习形式。他们之间呈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交互式螺旋递进的关系。没有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就是空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合作学习的自主学习就是封闭的纸上谈兵,就是笼子里的老虎、深渊中的巨龙。
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一对相辅相成、内外合一的学习形式,他们之间应该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自主学习获得的系统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探讨、交流、探索,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直接经验,才能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掌握、具备探索、改造、创造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能力及意识。